附: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处理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根本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时,教师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学生答题后,教师就转而处于被动地位。即面对学生的答案,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及时而明确地作出“是”与“非”的判断,并迅速决策,考虑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点拨、导答或订正、追问,学生续答或补充,再组织一次讨论,进行比较、争辩,进一步深究下去。学生接受信息往往是多方面的,因而在答题时就分别表现为单向、双向、多向型的思维,其答案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不外乎表现为全错型、半对型、创见型等。其中,最难对付和处理的是半对型答案,即答得不全,有些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答案。对于来自学生的答题信息,教师不能死抱住各课时设计出来的“正确答案”不放,而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这虽然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的应变能力,但是也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王群芳、朱道州老师作了如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