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模型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创造性智力活动。因此,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必须保持同步,产生教学共振,形成课堂教学有效信息量的优化。这种优化可用下图来表示。

附: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模型 - 图1

图中 y 为教师发送的信息量,x 为学生接受的信息量,p 为由无数教学共振点组成的教学目标。当 y-x 边长一致时(即信息发收同步),正方形面积最大,共振点所形成的对角线最长(即实现的教学目标最高)。这样, 课堂教学便达到了最大的有效信息量。

在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接受多少信息,这就有一个有效信息的问题。在一定的教学时间中,教师输出的信息太少,学生接受有余,这就会造成时间浪费,出现下图所示的情况。

附: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模型 - 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输出的有效信息量不足,使教学低于发展目标。尽管学生输入量有“2 个单位”,但教师只输出了“一个单位”中引起共振,只能实现一个单位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发出的无效信息太多, 还会对“一个单位”的有效信息起干扰作用。

附: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模型 - 图3当然,教师信息的输出,并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限度,即以学生的接受量为依据,如果教师输出信息超过了学生输入量,又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显然,此时教师信息的输出高出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形成合乎教学目标的共振点,学生能接受的有效信息仍然是沿目标方向共振点内的部分,而超出的部分反而成了无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超出目标的无效信息,还会影响已接受信息的有效性。

教学信息量的确定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其中主要是教师的传授水平和能力,是学生负担的学习量和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信息传递手段、设备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多种因素的要求来确定信息量,努力提高自己的传递能力,对教学信息量进行有效控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使自己的输出能与学生保持同步,并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输出;其次要使学生的输入进入最佳状态,发展他们的潜在水平;第三要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使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达到最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