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悬念”可以设计在一节新课的开头,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智力活动。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探索活动是否积极主动,首先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并且积极地去学习。“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激发兴趣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大气压力课之前,先讲道:“同学们,现在我给你们变个‘戏法’看看”。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大家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如何变“戏法”。这里的“戏法”就是一个“悬念”。是什么戏法呢?那你就得注意看(或听)。这时,只见教师把一大杯水倒提起来,杯盖没有丝扣,却掉不下来,也未见水溢出来。然后,他问学生: “大家想想看,这里有什么秘密”?这里的“秘密”就是“戏法”所要反映的具体内容或结果。于是同学们迫切地想要知、想要理解其中的奥秘。此时此刻,大家既希望老师马上揭穿它,又希望自己是它的发现者。教师就在这种高涨的探索情绪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

那么“悬念”在这里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第一,使学生听后由一种新鲜感,产生一种惊奇感——学生凭经验, 就猜测一定是变魔术游戏,因而希望了解它、发现它并掌握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很快被教者的教学魅力所“俘虏”,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的讲述、和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顺利地移动本节教学上来。

第二,这个“悬念”依据学生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心理特点,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性讲、演之中,把答案、结论隐藏于实验过程之中,而不正面

(或过早地)作答,用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命名其处于不解开此谜便不足以使自己满足的状态,从中去寻找和发现知识。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中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知识反馈过程中。教师再一步步诱导学生去探求、发现这一“戏法”的奥秘。此时学生对旧知的提取、再认和对新知的探求、储存、巩固过程,都出自自己的需要,因此对过去认为枯燥乏味的物理课,不再感到陌生、厌恶而愿意学了。对难懂难记的法则、定理、公式等等,也不再觉得可怕可憎了。反而越加迫切地想要知识、思考和理解。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