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纳特卡制的理论与实施

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C.W.Washbur-ne,1889—1968)创立的。华虚朋的母亲是一位信奉新教育与进步教育的教育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渗透在他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杜威和派克的影响。1912 年,华虚朋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不久去爱而芒特当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并兼教五年级的课。他在工作中,发现四年级有两个学生,一个极其聪明,一个很笨拙,差异很大,于是对这两个学生施行个别教学。进而,他将个别教学的

办法推广到全校,但因遭到地方教育当局的反对,中断了试验,愤然离去。1913 年,伯克(F.K.Burk),旧金山州立师范学院的院长,竭力主张个别化教学,并研究了一套供学生个别自学的教材。华虚朋对伯克的做法钦仰, 给伯克写去了表示志同道合的信。1914 年,华虚朋被聘为旧金山州立师范学校的教授。

美国的芝加哥附近,密执安湖畔,有一个风景幽美的小镇——文纳特卡。1919 年 5 月,华虚朋由伯克推荐到文纳特卡镇的公立学校里任教,继续他的试验,逐渐完善了他的理论与实践。1921 年,华虚朋考察了欧洲的一些“新学校”,也传播了他在文纳特卡的经验,因之文纳特卡的名称, 也就正式地被介绍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之前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因为移民众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甚为突出。文纳特卡制是针对这一问题,谋求出路的一种尝试。文纳特卡制的教育哲学基础与道尔顿制的出发点一致。华虚朋认为:“真正的适应儿童个别差异的学校,无论如何,不仅是在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对于各种学科,依照自然状态而进步;还要在另一方面,发展儿童原本的能量—

—他们的创造冲动等等,这就是说:“帮助儿童内在的情绪之适应,训练其成为社会的人体。”(华虚朋著,龚启昌、沈冠群译:《文纳特卡新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 年初版,第 2 页)即以天性内发论为基础,求个人的自然发展、个人社会化的完成。

华虚朋为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1)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 (2)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3)个人的社会化;(4)养成儿童普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这四个目标,文纳特卡制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即“日常必需”或“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字、写作、计算等。这些学科应要求每个儿童在个别化教学中学得十分纯熟。这类课程还是学科课程。第二部分是创造的与社会的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各种创造表演等,不必使全体儿童有同一的态度和同一程度的熟练。这一部分的课程,就儿童个人来说,可以发展个人的才能,是一种创造表演;而就团体来说,可以培养社会意识,又是一种团体活动。这里包有多方不同的设计。这类课程是属于活动课程。为什么第一部分课程不采取设计法?因为设计法常要求全组儿童在同一事物同一时间内工作,对于个别差异之合度的适应,妨碍很大。

第一部分课程是进行个别化教学——为了适应儿童的个性:安排在上午进行。第二部分课程是学校社会化活动——用以进行创造表现和团体生活的训练;它在下午进行。

在文纳特卡制下,实施个别教学,要有特殊的准备。

首先是编辑儿童自学、自正(自我订正)的教材。这种教材要求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参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序,把选定的材料按学科划分为教材单元,并为每个单元制定一串有顺序和系统的细小单位构成的作业指定,便于儿童自学;同时根据作业指定,编辑自正材料,即答案,便于儿童自我订正。前一教材单元学完,就学习下一个教材单元,儿童之间彼此不受牵制。每一教材单元的目标要求具体明确。例如一个分数的加法,其表述的目标为:“在三分钟内能够以百分之百的正确度去做四个分数的加法题,无论这些题目是包含十二或十二以上的分母,

含有三个加数,并须通分,附有带分数,化答数为整数或带分数并附以名数。”(蔡孟华,《文纳特卡制概观》、《教育杂志》,1953 年 4 月,第25 卷第 4 期)

其次是制订诊断测验。诊断测验为两种:练习测验和正式测验;或只指正式测验。练习测验即儿童根据作业指定所做的练习,它是自学教材的一部分。学生学了一个教材单元,就做后面的指定作业,进行练习测验, 然后依据自正材料,自己订正错误,到这个单元教材认为纯熟了,就要求教师给予正式测验。正式测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评分,而在于指出错误。它由教师评阅后,指出要补做的工作;儿童在补习以后,再要求正式测验, 直到通过后才进行新的教材单元的自学。

儿童应坐在哪个教室,在文纳特卡制下,依他们的社会年龄而定。所谓“社会年龄”,是指一个儿童在那个教室里“最能与其他的儿童相结合”。也就是说,儿童年龄相若,可以共同过一种团体生活的编为一级。至于这个年级里各个儿童在“日常必需”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和学习进度方面的悬殊,则任其自然。这样的划分是为了团体活动的需要。

第一部分课程,是“课程中活跃而有生命的部分”,是团体活动和创造表现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使儿童表现自己”,以起到“教育的最大功能”。(华虚朋著,龚启昌,沈冠群译《文纳特卡新教学法、,第 11页)如低年级的堆沙、粘土制作、剪纸、积木、游戏;高年级的缝纫、木工、烹饪、美术、文学欣赏等等;而尤其强调团体活动,如组织自治会、办小商店、编辑墙报、演奏音乐、表演自己编写的剧本、展览自己的工艺作品和美术作品等等。这都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进行,教师加以指导。文纳特卡制完全打破班级教学,谋求彻底的个别化教学,故尔并无年

级的编制。但为了便于学生的转学,仍有关于学级(年级)的计算。文纳特卡制一学年有九个月的上学时间。如果学生修习某一学科相当于第四学年的作业,完成了其中的四个月的任务,那末他就完成了这一个年级的4/9,可以认为他在这一学科是 4+4/9≈4.44 级。如果把该生各学科的(年) 级数相加,除以学科的科目数,则得平均(年)级数。这平均级数这是该生达到的年级。第四年级的学生,在文纳特卡制中其平均级数应为 3.5— 4.4。在文纳特卡制中,第三年级不一定意味着该生是在校的第三年。它意味着该生所做的一系列作业单元(指“日常必需”的)与其它学校的第三年级通常所做的作业是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