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之二: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其比重是不一样的。一般 说来,具有评价作用的个性特征,尤其是非常负面或非常正面性的特 征,对印象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对教师印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教师性格特征的评价而实现的。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有好坏之分,它在人的个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教师进行印象整饰的对策之二,便是要注重性格修养,强化正面特征,使它朝着与教师的身分、职业及适应时代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培养和完善:
- 优化性格的态度特征。
态度是性格的核心成份,这是个人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人与事物赞成或反对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教师对事业的态度,往往作为核心特征,对学生的印象形成发挥重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对事业的态度集中反映在对他所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态度上。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爱学生,也只有爱学生才能搞好教育事业。学生也只欢迎热情的教师,只对态度亲切慈祥、处事公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教师形成好印象。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把热爱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上,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 健全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这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教育学认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 这种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周期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主观和客观都必定会存在许多困难,教师只有具备坚决完成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克服困难的坚韧毅力,才能完满实现工作目标。教师对工作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终生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此,首先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教师要以不倦的精神和巨大的耐心,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坚持不懈地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其次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教师要沉着自制地去教育后进学生, 改造松散班级,要坚决地与自身的惰性、自卑感作不妥协的斗争,充满信心与力量地去开拓进取。
- 调节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是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它通过表情动作,把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为别人所感知和了解,从而发挥着信号交际的功能。在教育中,教师恬静稳定、豁达开朗的情绪表现是促进师生顺畅交流的催化剂。教师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学生的情绪所左右。同时要重视以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在教育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循循善诱,有礼有节,显示出亲切的心态和乐观的心胸,将暗含期待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信任与尊重。
- 完善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中的理智部分,是指人感知、记忆及思考事物时的方式方法,如主动或被动,严谨或草率,深入精细或肤浅粗略等。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这些方面的特征,自然地成为学生评价时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教师有精深的知识积累,使教学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有主动的进取精神,追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
性格的上述四方面特性是相互交织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点突出的方面,都足以使学生对教师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努力塑造性格,强化、优化正面的特征,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整饰, 诱发学生悦纳教师的态度倾向。
规律之三: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倾向于把他的各种特 性协调起来力图消除认知信息的矛盾,以得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 学生观念中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气质、文化
修养等等内在因素与仪表风度的外在因素融汇而成的一种整体效果。在教
育中,教师是以“整体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起作用,为学生所欣赏。教师进行印象整饰的对策之三,便是根据教育的需要,把握印象形成中诸要素的可变性,努力创造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整体形象美。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 研究学生的期待心理,合理地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从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出发,会期望教师发挥各种不同的角色作用。主要如:①学习的导师。教师应饱学有识,无所不能,为自己提供学习的决窍,帮助自己获取满意的学习成绩;②代理家长。希望教师依照家庭中的行为模式与自己进行交往,像父母一样地对自己表示喜爱、亲近和关怀;③替罪羊。希望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向教师发泄,把自己体验到的或真实或虚拟的挫折、痛苦等都归罪于老师。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多角色期待”心理,正确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并采取为学生所欢迎的言行态度去发挥自己的这种角色作用,从而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孩子们心中最完善的偶像”(黑格尔语)。
- 努力使整体形象的美与具体的交往情况相适应。
教育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的交往活动,具体交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印象的形成。首先是交往的深度。师生间的交往深度不同,认知深度也不同,决定印象形成的核心因素也会完全不同。一般说来,学生陌生的教师,他的仪表、眼神、表情等外在特征往往成为形成某种印象的决定因素。反之如果是为学生所熟悉的教师,那么外在特点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便相对淡化,内在的特点如品质、智慧、修养等就上升为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与学生的交往深度,来控制印象整饰的侧重点。其次是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师生的交往,主要便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会使课堂教学的情调各异,教师的服饰打扮、言谈举止、脸部表情等,只有与之相适应, 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共鸣,使他们对教师留下美好的整体印象。
- 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来创造个性鲜明的整体形象。
譬如不同年龄的人给人的审美感受各有千秋,教师的整体形象只有与自己的年龄特点相符,才能给学生以美感。青年教师热情活泼,中年教师稳重干练,老年教师庄重慈祥,是教师整体形象的美化目标。再如个性(主要是气质与性格)与人的仪表、风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个性倾向性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象就会有差别。外倾型的人与内倾型的人在审美情趣、风度的形成等方面,在社会评价意义上都会各有所长与所短。因此教师应正确分析自己的个性倾向,扬长避短进行整饰,使自己的整体形象给人以个性鲜明的美的感受。
学生对教师的好印象,是教师整体形象的美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笛卡儿认为:“美不在某一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转摘自魏景伦主编:《课堂教学艺术谈》; 团结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33 页)教师整体形象美的创造,就是要在教育的情境中,对服饰、言谈、举止、精神等进行有目的整饰,使之相互协调, 获取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