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学“心理眩感”的技巧(一)
——语意不明的消除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其中无声思维(自己思考)和传讯思维(讲述、问答、谈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但语言在这两个阶段所起的确切作用不同。人处于思考阶段时,使用的是内部语言,它是不连续、不完整的。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那些处于思路中的有关事实和关系都只是假定的“自我明白”并且较少受着语法的限制。但是,在由内部语言转为口头语言时, 便进入表达自己思想的传讯思维阶段。此时,语言起着一种控制和编辑的作用。也就是说,应该注意用词准确,步骤清楚鲜明,注意语法结构和词句的巧妙结合,力求生动。这两个思维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显出差异,有时是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连续出现,甚至使后者再现前者。如果再现时,又利用联想的方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插曲”或多次重复这种“再现”,就会让人越听越糊涂了。
例如,某教师请一位学生板演算题,另外几名学生提出了新的解法。教师未及时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却说:“相比之下,后者显得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的意思是后者不如前者,但有些学生认为后面几位同学的补充方法胜过前者,他们把“狗尾续貂”理解成在狗尾后面延续上貂尾,误以为教师的话是对自己意见的支持。就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这位教师又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演算方式一古脑儿搬到黑板上。学生们一面跟着教师的思路转,一面还在想着刚才评价中的问题,实质性的东西便被一大堆信息量搅得更模糊了。
以求异思维来调控附加信息量是消除语意不明“心理眩感”现象的积极方法。
口头语言与文字表达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不像写在纸上那样容易斟酌修改。因此,在无声思维阶段,交际者就应该打破词的组合的习惯方式, 从问题的对立面去思考,再把它纳入自己的思想之中。“想一想问题的对立面是什么”,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启发学生深入探讨问题。不可否认,学生在展开思路时,确实会出现狗尾续貂的情况,但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要根据他们求异的问话或答题作出分析、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
所谓从问题的对立面考虑,就是强调学生们的思维要异型扩散。人们习惯于同型扩散,但求异并不一定就是悖理,问题的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就是在从对立面的比较中发现的,所以求异思维更应得到重视。从形式上看, 将问题要素重新组合好象打乱了思维的惯常顺序,难以为人接受,实际上, 求异思维本身却是符合美学规律的。全同的声音不足以悦耳,全同的颜色不足以醒目,寓异于同的美感最令人感到欢欣鼓舞。它使得由眩感引起的神经联系的泛化现象一扫而空,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新的优势兴奋灶,注意中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