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Hu Shi 1891—1962) 著名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 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后改文科。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 在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门下攻读博士,从此成为实用主义哲学信徒。1917 年夏回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次年被选入北大评议会,任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和英文科教授会主任,同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提倡新文学,鼓吹新文化,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之一。1919 年 7 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同年 8 月,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1922 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出“好人政府”的改良主义主张。1923 年在北大创办《国学季刊》,提倡埋头“整理国故”。1929 年著文提出“全盘西化”主张。此后发起“人权运动”,鼓吹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移植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逐渐依附国民党政权,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教育、农村复兴等委员会委员。1938 年出任驻美使节,代表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2 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拥护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参加伪“国大”并任主席团成员,领衔提出《勘乱条例》。1949 年赴美。此后曾任国民党“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 年 2 月病死于台北。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等。

(李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