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危机

(Bolinweij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围绕德国问题出现的冷战高潮。曾发生两次。①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包括柏林)。1947 年后,美国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 年 2 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召开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苏立即采取对策,3 月 20 日,宣布退出盟国对德管理委员会;30 日,通知美方,从4 月 1 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检查所有货运和除私人物品外的所有物品。6 月 21 日,美、英、法根据“伦敦会议”的决定, 在德境西占区(包括西柏林)实行币制改革,企图割断西占区与苏占区的经济联系,正式分裂德国。次日,苏联决定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发行“D” 记新马克,并从 24 日起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水陆交通和货运。美派出大量飞机对西柏林空运煤、粮食和日用品,英、美、法加强对苏反封锁。局势虽紧张,但美、苏都未决心走向武装冲突。经过秘密谈判,1949 年 5 月 12 日双方取消一切交通封锁。5 月 23 日在巴黎召开苏、美、英、法外长会议, 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持续近一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暂告结束。这次危机加速东、西德国最终形成。②第二次柏林危机。1955 年 5 月《巴黎协定》生效后,柏林问题又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1958 年 11 月,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联合国管辖的“自由城市”,限定美、英、法在半年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否则苏军单独与东德签订和约,把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交给东德管理。美国毫不退让。不久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上让步。1961 年 6 月初,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毫无成果的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又照会西方, 提出与 1958 年 11 月相同的要求。8 月 13 日,苏联与东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及西柏林与东德其他交界处筑起“柏林墙”,封锁边界,切断往来。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增派部队开进西柏林。双方剑拔弩张,相继在东、西德进行军事演习。持续近 3 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美国态度强硬,表示不惜一战。赫鲁晓夫再次撤回最后通牒式的要求,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此次危机以苏联的妥协退让而宣告结束。苏、美关系得以再次缓和。

(金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