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Zheng he xiaxiyang)指明初郑和奉命出使 7 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洪武(1368—1398)时入宫,初在燕王藩邸任职,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历事永乐(1403—1424)、洪熙(1425)、宣德(1426—1435) 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明人划分东西洋以今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洲,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张燮《东西洋考》卷五《文莱》)郑和航海所到的地区大都在婆罗州以西,所以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疑惠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卷 304《郑和传》)特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第一次远航是永乐三年(1405)六月,他与副使王景弘等从苏州刘家河(江苏太仓东浏河镇) 出发,首先到占城(越南南部),遍历爪哇(印尼爪哇岛),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腊、忽鲁谟斯(位于波斯湾)等地,于永乐五年九月返回南京,前后历时两年三个月。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 63 艘,人

员 27000 多名,最大的船长 44 丈,宽 18 丈,可容千余人,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从永乐六年到宣德八年(1433),郑和又六次率领舰队远航。前后历时 20 余年,共经历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将近一个世纪,舰队规模和船只之大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郑和远航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铁器等,一方面代表明朝皇帝向各国赠送礼品,邀约他们派使臣到中国访问;同时也和他们进行贸易,交换象牙、宝石、珍珠、香料等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很多国家在郑和的远航船队访问后派使臣来中国建立邦交和进行贸易。后郑和的随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至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马克锋 何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