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Dunhuang mogaoku)亦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断崖上。南北长约两公里,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据唐朝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当时有位乐僔和尚来到鸣沙山下,造窟一龛。随后又有法良大师在乐僔窟龛旁继续开窟营建。此后历经北朝、隋、唐、宋、元各代,在近千年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地在这里开窟千余。现在洞窟 492 个, 其中尤以唐窟最多,最为精彩。最大洞窟高 40 米,30 米见方,而小窟还不足 1 尺。塑像 2000 多身,窟中最大的佛像高 33 米,小的仅有几厘米。造像全部是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位置,两则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佛的庄严、迦叶的宁静、阿难的精明、菩萨的妩媚、天王力士的威武有力,充分显示了塑像技艺的高超。莫高窟艺术以壁画为主,现存壁画 4500 多平方米,其题材以佛教故事为主,有佛像、佛经故事、古代神话、供养人、装饰图案等。如《设头罗健变鱼救灾民》、《太子乘象入胎》等生动地描绘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前舍身行善和他的生平故事。在历代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和大幅经变画中,也穿插有关人民生活写照的画面。如行船、走马、耕种、收割等都是人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劳动情景。第 323 窟壁画中就有对“纤夫”的描绘,古代画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刻画了两个弯腰驼背、肩负重担的劳动者形象。

(刘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