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yijiuerjiu — yijiusansannian zibenzhuyi shijiejingji weiji )又称 30 年代大危机。迄今为止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影响程度最深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旧的经济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缩小, 加之大战后科技的发展和资本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使生产和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导致大危机的爆发。以 1929

年 10 月 29 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为开始标志。危机具有如下特点: 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继而波及德国,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论是工业国还是农业国,宗主国还是殖民地,无一幸免;对各国经济的打击空前严重,美国最重、德国次之、英国较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40%,损失达 2500 亿美元,失业人数最多时达 3500~4000 万; 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爆发,相互交织,世界贸易额锐减; 持续时间长达 5 年,危机结束后未见经济复苏,进入“特种萧条”阶段,至

1937 年新的经济危机再次到来。大危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资本家把危机的后果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加深了国内阶级矛盾,人民群众的斗争接连不断。帝国主义者加强对殖民地的掠夺, 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国家各自以邻为壑,展开关税战、货币战和市场战,使世界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为对付危机,美、英、法等国在维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之开始形成制度,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德、日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