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

(baici) 指白胎白釉瓷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白瓷始烧于北朝时的北齐,历经隋代的发展,唐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宋代白瓷的烧制达到了顶峰。白瓷的烧制成功,为烧制各种彩瓷奠定了基础。在制瓷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铁成分,铁的呈色性能很强。含铁的胎和釉,经还原焰焙烧后,便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成为青瓷。白瓷和青瓷的唯一区别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要使胎、釉洁白,需尽量排除胎料和釉料中的铁成分。我国制瓷工匠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能将胎、釉中铁含量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内, 从而成功地创烧了白瓷。1971 年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中首次发现了一批白瓷,有碗、杯、三系罐、条颈瓶等,釉色乳白,薄而透明,釉厚处呈青色,说明此时虽掌握了烧制白瓷的技术,但还不够成熟,同时说明白瓷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隋朝烧制白瓷的技术有很大提高,并发明了白色护胎釉,即在上釉之前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用含铁量极少或不含铁的瓷上配制成的釉,以掩盖胎体表面粗糙的缺点,使釉色更加光亮莹润。在河南安阳张盛墓和陕西西安李静训墓中,相继出土了隋代的白瓷,胎质洁白, 釉面光润,胎釉均没有泛青闪黄现象。其中龙柄鸡首壶是隋代白瓷的精品。唐朝白瓷的烧造达到更加完善的程度,邢窑白瓷最负盛名,胎、釉白净,似银类雪。唐朝除邢窑外,河北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陕西耀州窑都烧制白瓷。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101-1.bmp}

(刘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