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织

(maozhi) 中国的毛纺织技术首先是在北部、西北部游牧民族中发展起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用纺缚[由缚盘(纺轮)和缚杆(拈杆、锭杆)组成的原始纺纱工具]加工羊毛或其他兽毛进行纺织。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织物是 1960 年在青海都兰诺木洪遗址中出土的一块毛布和毛毯残

片,距今 4000 年。古代用于毛纺织的原料有羊毛、牦牛毛、兔毛、羽毛等, 其中主要是羊毛。秦汉以后,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毛织品、毛毯两大类主要产品在质量、品种上有较快的提高。人们不仅利用毛纤维纺纱织布,而且还掌握了毛纤维的缩绒性,有了成熟的制毡技术。毡,大概是古代人们用毛铺垫,潮湿后引起缩绒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制毡用现代技术术语来说,是一种无纺织布。从这个意义上说,毡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无纺织布。元代,毡及毛织品极为发达,这主要是产品适应了蒙古民族生活需要,毡的名目在元代不下六七十种。中国毛纺织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和丝麻纺织技术互相交融发展起来的。丝织品种之一“缂丝”其织法“通经回纬”,或称“通经断纬”,就源于毛织技术,称缂毛织物,到唐代才移用于丝织,出现了缂丝工艺。毛织衣料,古时也称“布”,宋代开始有了称毛织品为“尼”(呢) 的记录。毛织品除了作衣料外,还用做地毯、陈设等。清代,地毯工艺有了突出的发展,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体系。著名的有北京地毯、宁夏地毯、新疆地毯和西藏地毯。清康熙时,地毯曾作为圣品输入西欧诸国。新疆和田地毯也输入阿富汗、印度。

(刘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