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史

(gu yindushi) 印度次大陆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印度”是地区名,泛指印度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所在地区。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身毒”、“天竺”等译名。古印度自然地理条件多样,人口众多,人种成分复杂,是最早的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旧、新石器时代均有人居住。进入阶级社会,古印度史大体分作 6 个阶段:1.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约前 2300—前 1700)。完全依赖考古学家的发现而被世人知晓。因发现地多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故名。文明中心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哈拉巴和信德省的摩亨佐·达罗。文明标志是青铜时代来临,犁耕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较大规模城市形成,明显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已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国家,发明了文字,存在原始宗教。文明创造者可能是黑色人种达罗毗荼人。文明衰落的原因不详,存在自然力(洪水、地震、生态变劣) 破坏、外敌入侵、内争激烈等多种说法。约公元前 1500 年左右,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入侵入印度河流域,社会退回原始社会末期。2.早期吠陀时代(约前 1500—前 900),即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吠陀)之一梨俱吠陀反映的时代,印度社会始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雅利安人在社会组织形式上保持原始氏族部落制,但氏族公社已逐渐变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化已发展,阶级和等级结构初步确立,奴隶阶级产生,种姓制已现雏型。社会上层建筑为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即王。贵族会议称“萨巴”,民众大会称“萨比提”。3.晚期吠陀时代(约前 900—前 600), 沙摩吠陀等反映的时代。雅利安人国家发生和早期发展阶段。生产力进入铁器时代。土地私有制牢固确立,社会分化加深,奴隶增多,种姓制定型。在内外矛盾的作用下,一系列小国兴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婆罗门教形成。4. 列国时代(约前 600—前 4 世纪末),由小国分立走向统一的时代,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酝酿着变动,摩揭陀国在 16 国争霸中脱颖而出,统一北印度,产生君主专制。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佛教出现。是故史学亦有此时代为“佛教时代”的说法。波斯于此时一度征服印度河流域西北部。5.统一的奴隶制帝国时期。公元前 327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河流域并

建立统治。公元前 324 年旃陀罗崛多领导印度人进行民族斗争,建孔雀王朝。赶走希腊马其顿人后,孔雀王朝统一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奴隶制得到广泛发展,种姓制复杂化,形成庞大国家机器,佛教成为统治工具。6.后期印度

(约前 187—4 世纪)。孔雀帝国灭亡,印度次大陆陷入分裂,多国并立。1 世纪中叶—3 世纪,中亚细亚大月氏人所建贵霜帝国曾统治次大陆北部。4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约 320—540),奴隶制社会解体。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处是强烈的宗教意识及其影响。佛教是古印度人为当代世界留下的最大历史遗产。此外,文学上传下来两部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筑艺术富有特色。数学知识方面有卓越贡献。

(郭小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