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618—906)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统一王朝,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隋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豪强军阀拥兵割据,隋政权岌岌可危。太原留守李渊与次子世民等乘机反隋,挥兵南下,转而西入关中,占领长安。隋大业十四年(618)五月,李渊称帝,建唐王朝, 年号武德,都长安。建国后,以关中为根据地,扫平诸雄,逐渐统一了全国。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登上太子之位,不久又即帝位,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太宗统治的 23 年,注意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为唐朝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和繁荣富强的世界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唐朝可以以“安史之乱”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国力从恢复走向发展,并达到全盛。各种制度和措施在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调整和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逐步开拓和巩固,国际交流日益扩大。后期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割据势力和离心倾向日渐增长,各种制度处于大变革中, 有些带根本性的变化具有划分历史时代的意义,经济中心的南移过程已经实现,文化发展达到高峰。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096-1.bmp}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凡 18 岁以上、60 岁以下的普通男子各受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 亩;官员按品级、勋官按勋级、其他百姓按类别(老、寡、道、冠、僧尼等),可受多少不等的田地。课役制度则以租庸调为正税, 辅以地税、户税,此外还有杂徭和色役,征收对象主要是授田民户的课丁(即18 岁以上、60 岁以下的丁男)。人民的赋役负担比前代有所减轻,通过输庸代役,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唐前期政治制度进一步确立以三省六部为中枢行政机构的官僚体系,以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以九寺五监为事务机构,地方行政实行州、县二级,并逐渐向道、州、县三级过渡。军事制度以府兵制为主体,辅以部分征募之兵,以应付戍卫或征战的临时需要。法律制度方面,以律、令、格、式构成完整的封建法典体系,永徽年间修订的《永徽律》12 篇和《律疏》30 卷,成为中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学校和科举制得到较大发展,各级学馆生徒盛集, 每年应举的士子多达数千乃至上万人,进士、明经二科最为重要,尤其是进士科,逐渐成为高官人选的主要来源,在选官制度中起了导向作用。太宗和武则天通过大兴科举,修订《氏族志》、《姓氏录》等,进一步抑制和打击了旧门阀士族的势力,为庶民地主参加统治集团拓宽了门径。由于对边疆各族采取平定边患,安抚降众,设羁縻州府、德化和亲等方式,前期疆土得到开拓,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和消除,呈现四海一家的景象。唐朝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全盛,是当时世界上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最先进、最文明、最富庶、最强大的大帝国。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后期的一系列变化不少都萌肇于前期,但在后期才明朗化或制度化。开元、天宝之际土地兼并已日益加剧,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已名存实亡,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实行两税法,改变以人身为本的征收赋役的原则,而以财产(主要是土地) 作为征收的基本对象,完成了封建税制的一大变革,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中央官制的三省六部地位逐渐下降,权力逐渐被分割、侵夺,新兴的使职差

遣取而代之,逐渐形成新的官制体系,选举制度亦随之进行了新的调整。府兵制废弛,代之以募兵制。边地设立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复杂的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政治矛盾,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南衙北司之争和藩镇割据,构成了唐后期政治的主要特色,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这几者有密切关系,或由此而引发的,表明唐中央集权日趋削弱,政局日趋混乱,统治日趋腐朽。劳动人民在土地兼并加剧、科敛加重、灾荒连年的重压下,终于奋起反抗。僖宗乾符二年(875),爆发了震撼唐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广明元年(881)起义军领袖黄巢率众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在起义的巨潮冲击下,唐王朝内外矛盾并发,终于彻底崩溃。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开始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唐历 22

帝,共 290 年。

隋唐是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是个开放、壮阔、气魄恢宏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历史发展施以深远的影响。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唐代辉煌的文化,文、史、诗、绘画、雕塑、乐舞等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的社会经济、商业贸易、城市都呈现了高度繁荣,完成了经济中心的南移。唐朝的疆域超过了秦汉,东、南到海,西到咸海,北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东北到外兴安岭以北和鄂霍次克海,西南到云南、广西。

(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