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zhang zhongjing he shanghanzabinglun) 张仲景(约 150—219) 东汉末三国初医学家。名机,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官至长沙太守。建安时代(196—219),中原地区传染病大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亡”(《伤寒杂病论·序》)。张仲景的家族亦不能幸免,200 余人死去三分之二。于是他励志从医,遍读古代医学典藉,博采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著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16 卷。所谓“伤 寒”,即当时流行的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的统称,不是时下西医所说的伤寒病;杂病,主要指内科各种疾病, 也包括外科、妇科等。张仲景的贡献一是辨症,二是治疗。辨症就是辨明症状,运用望色、闻声、问证、切脉等四种方法诊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型,对每一类型病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变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出中医诊断学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如先分析阴症或阳症,由阴阳辨明表里,再辨明虚实,进而辨明寒热。在辨症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归纳为汗、吐、下(泻)、和、温、清、补、消“八法”。除服药外,还有外搽、舌含、针灸、温熨、药摩、浸足、吹耳和人工呼吸等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中医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经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分成《伤寒论》(10 卷)和《金匮要略》(6 卷)两部,流传至今。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称这两部书为“医经”。这两部书影响深远,现在仍然是中医学的经典,并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推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

(陈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