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柳条边

(Qingdai liutiaobian)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又名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辽河地区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贵族的发祥地。辽河平原的肥田沃土绝大部分是旗地,不容其他民人染指。为了保护满洲皇室之“龙兴重地”和独占东北的经济利益,限制各族人民往来,清统治者在盛京、宁古塔和内蒙古几个行政区的分界线上修筑了柳条边。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宽、高各 3 尺的土堤,堤上每隔 5 尺插柳条 3 根, 各根柳条间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即“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再挖掘深壕,以禁行人越渡。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长约 1950 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康熙年间,由于户口繁生, 边内旗地不足,又扩展柳条边。在柳条边上,初设 21 个边门(即关卡),展

边后改设 20 个,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清统治者修筑柳条边还有一层深意,企图借此禁止汉人进入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满洲的“国语骑射”习俗。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皮、珍珠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边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但是随着各族人民不断斗争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封禁界线渐被突破,到乾隆年间,柳条边已形同虚设。清人杨宾著有《柳边纪略》一书,可以参阅。

(单福海 何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