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

(zhongguo xiandaishi)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近 40 年的历程,经过了两种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四个历史时期。

  1.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1949 年 10 月至 1956 年底)。

前三年,主要是统一中国大陆,巩固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在进行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等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同时, 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 执行并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民主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 在国际形势发生某些变化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 艰苦地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1957 年 1 月—1966 年 4 月)。这个时期,有巨大的成功,也有严重的失误。一方面承认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的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夸大敌我矛盾, 造成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挫伤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图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号召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另一方面又急于求成,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认为它们是改变一穷二白和通向“共产主义”之路, 并为维护这“三面红旗”,错误地在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在全党发动反右倾斗争。由于这些,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一方面,由于贯彻“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 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大庆油田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认定国际上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发动了“反华大合唱”,国内出现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认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全面地“反修防修” 成为毛泽东的重要战略思想。由此出发,对外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发动中苏论战,对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并在运动中提出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新概念。理论上、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则直接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准备了舆论。

  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年 5 月—1976 年 10 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 是他贯彻其“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战略思想及实现其理想社会的一次“演习”。它本身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一次全国性的大倒退、大灾难。这个时

期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现代科学技术,对外关系上的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文化大革命”最后以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先后垮台而告终,历史转入新的时期。

  1. 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6 年 10 月—1987 年 10 月)。头两年,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方针,国家在徘徊中前进。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长期以来“左” 的思想的禁锢和个人崇拜的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并从农村开始,切实调整国民经济,开始着手进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1981 年 6 月中共中央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毛泽东思想问题,作了明确结论。1982 年和 198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历史证明:新中国是从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与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又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异常艰难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显露出自己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既有能力站起来,也有能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地把自已的事业推向前进。

(李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