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

(Zhongguo gongchandang bajieshizhong quanhui) 1962 年 9 月24 日至 27 日在北京召开的、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问题的一次中央全会。“七千人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在刘少奇主持下继续大力调整国民经济,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严重困难,研究了克服困难的办法,强调工农业都要退够。在农业恢复过程中,一部分省区出现了“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办法,也叫“责任田”。安徽省有 85%的生产队采用这个办法。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省区灾情严重的地方,采用了包工、包产等经营管理办法;个别地区也有分田到户和单干的情况。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很注意农村的经营管理问题,主张以生产队为主体向作业组实行包工,大活分地片包到组, 零散小活包到人。刘少奇、邓小平都表示支持这种主张。生产责任制对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在调整经济的同时,还注意调整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革命知识分子之冕),给一部分右派分子摘帽子,给“反右倾”中错批错斗的党员、干部甄别平反等。1962 年 6 月 16 日彭德怀向党中央、毛泽东写了申诉信(通称“八万言书”),以便澄清庐山会议加给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里通外国”的罪名。这个时期,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有了某些激化的情况, 1962 年 4 月 16 日苏联策动诱骗新疆塔城、裕民、霍城三县 6 万余人逃往苏联,5 月 25 日又制造伊犁暴乱事件。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印度军队非法越过中印边界侵犯我西藏、新疆边境,社会上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利用经济困难进行犯罪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先后在北戴河、北京开了两个月工作会议,而后开了十中全会。

在工作会议和中央全会上,毛泽东始终讲“阶级、形势、矛盾”问题。由于他对国内外形势作了不符合实际的估计,对党内的矛盾和意见分歧作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所以把阶级斗争问题当成了会议主题,提出并批判“三风”,即“黑暗风”(把刘少奇、陈云等充分估计困难、认真对待困难的态度视为将形势估计得“一片黑暗”),“单干风”(错误地把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管理制度同集体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翻案风”(错误地把彭德怀的申诉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翻案,同时认为李建彤的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错误地开展了对邓子恢、彭德怀、习仲勋的批判。会上康生诬蔑小说《刘志丹》是反党小说, 是为高岗翻案。毛泽东宣读了康生写的条子“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制造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于是由康生负责,组织专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等原陕北的一些负责人,制造了株连近万人的大冤案。这次会议上, 毛泽东还把他 1957 年以来的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进一步发展,更理论化、纲领化了。全会将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写进了公报,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

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毛泽东还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号召。这种思想对此后党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更大, “左”的偏差愈来愈严重,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了准备。

八届十中全会还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关于有计划地交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

《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增选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各 21 人,增选陆定一、康生、罗瑞卿为书记处书记。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考虑到“反右倾”斗争给经济工作带来的干扰,接受了刘少奇等人的建议, 在会上提出了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放松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样,就使全会结束后,继续按原计划调整国民经济成为可能。这时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还未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李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