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

(tongjing) 古代用以照面饰容的用具。青铜铸造,一般作圆形,镜面磨光发亮,背面中央多设钮,在钮周围常铸各种花纹和铭文。

铜镜在我国起源久远。根据考古发掘,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距今 4000 多年的铜镜。从齐家文化经过商至西周,铜镜皆为圆形,镜身较薄,钮多为拱形,镜背已有简单的花纹,形体小,铸造量少,制作粗陋,始终处於原始状态。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铜镜铸造业迅速发展时期。春秋时期铜镜铸造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山东、山西、辽宁、湖南等地都有发现,主要仍为小型素面镜,制作粗糙,出现的少量花纹,仍显出稚拙, 未脱离原始状态。战国时期铜镜数量增多,质量显著提高。制镜工艺以楚国最为发达。早期铜镜镜背花纹精致,多采用蟠龙纹、饕餮纹、兽纹、涡纹等。中期以后,镜背花纹分为“地纹”和“主纹”两层。一般以云雷纹、涡纹作地纹,衬托以山字纹、花菱纹、禽兽纹和蟠龙纹为主体纹。此时铜镜多数为圆形,也已出现方形镜。有的镜背铸出透雕式兽纹和蟠龙纹,也有用金银错的工艺饰出各种生动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汉代是我国铜镜铸造业昌盛时期,铜镜的制作和使用比战国更为普遍。西汉前期铜镜形制、花纹仍保留战国时代作风。当时最流行的是蟠龙纹镜,另外出现了“规矩形”纹样。这时铜镜上开始铸有铭文。汉武帝时期,铜镜的形制和花纹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镜钮普遍作半球状,还有伏兽、蛙形和连峰状。花纹严格对称于镜面中心, 铭文增多。中、后期主要铜镜种类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重圈纹镜”、“日光镜”等。王莽时期,大量流行“方格规矩镜”。此外,还有青龙、白虎等“四神”纹样和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文字的。镜铭中开始出现纪年。东汉前期最常见的是“方格规矩镜”和“连弧纹镜”。中、后期又开始流行“兽首镜”、“龙凤镜”、“盘龙镜”、和“双头龙凤纹镜”, 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纹饰。在长江流域,从东汉中期开始,还出现了“神兽镜”(以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为主纹)和画像镜(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图像)。花纹多对称于镜面圆心,还出现了对称於镜面直径的,纹样为浮雕式,内容丰富,立体感强。隋唐是我国铜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在形制、花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形制上突破了方、圆二形,创造性地设计出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还有钟形、盾形等多种式样,并出现了有柄镜。镜钮以圆形居多,也有兽形、龟形、花纹状。盛唐以后,镜上大量饰有瑞兽、凤凰、鸳鸯、蜻蜓、蝴蝶、葡萄、团花、宝相花和人物故事等新纹样。还采用了鎏金、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工艺, 使唐镜脱离汉代铜镜的拘谨古朴状态,显示出其多姿多彩、流畅华丽之风。宋、元、明、清时期,我国铜镜铸造业日趋衰落。北宋铜镜在形制和纹饰方面承唐遗风。南宋铜镜主要为湖州和饶州“铸鉴局”所造。在形制上最突出的是有柄镜增多。镜上多无纹饰,只铸出印章,标明铸造者的名号。元、明时期铜镜铸造都较粗糙,形状多为圆形,花纹有云龙纹、双龙纹和双鱼纹等。许多铜镜无花纹,只铸出纪年铭文。唐、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仿古镜风气盛行,主要是仿造各种汉镜。清代以后,则逐渐为玻璃镜所取代。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102-1.bmp}

(冀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