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ZhuGe Liang 181—234)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原籍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东汉末年避乱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亮素有大志,富于谋略,被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 败走荆州、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寡弱,乃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亮洞悉天下大势,为之剖析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因此,他提出据荆州、取益州的策略,指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应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为之辅佐,刘备自喻是如鱼得水。次年,曹操兴兵南下,孙、刘危急。亮积极主张联吴抗曹,他游说孙权,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又与周瑜等指挥赤壁之战,表现出杰出的外交和军事才能。赤壁战后,亮任军师中郎将,刘备西进益州,亮初与关羽留镇荆州,后率兵夹击刘璋。益州平定后,亮为军师将军。刘备领兵出战,亮保障供给。刘备称帝,亮任丞相。蜀汉章武三年

(223)春,刘备病死,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己。他遣使通吴,重新缔结蜀吴联盟,解除东顾之忧;继而用兵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反叛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用叛乱四郡的夷汉首领统治本地,使“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对南中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了促进作用。从建兴六年(228)起,诸葛亮集中兵力进行北伐,先后六次出师, 但终因国小力弱、粮运困难,不能有所作为。他治蜀有方,执法严格而公允, 赏罚分明,经常亲自检查相府文书和刑狱案件,故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他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在蜀中则注意兴修水利,出兵则屯田以供军饷;他还设置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掌管盐铁和铸钱,故虽连年出兵,经济上仍有所发展。诸葛亮性极聪明,改进“连弩”(一种兵器),发明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又精通兵法,著“八阵图”。建兴十二年

(234),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死后内无余帛, 外无余财,实践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夙愿。

(陈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