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ma duanlin yu wenxiantongkao)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宋末元初史学家。饶州乐平人(今江西乐平县)。南宋右相马廷鸾之子, 咸淳九年(1273)漕试第一名。荫补为承事郎。其父曾任史官,富有藏书, 马端临随父居住时得以阅读,出任过慈湖书院及柯山书院山长及台州路学教授,但一生大半时间在家隐居著书。所业弟子极多,常与之讨论学问,马端临“有所论辩,吐言如涌泉,闻者必有得而返。”(《乐平县志》《马端临传》)南宋灭亡后,马端临不愿出仕,认为自己是宋臣,不能腆颜以事新主, 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文献通考》为他一生中所作最大著作之一,书分为 24

门,348 卷。写作始于他 34 岁左右,经约 20 余年始成书,成书时间约为元

大德十一年(1307),约在他 54 岁时。元延祐五年(1318)道士王寿衍访得此书,上奏朝廷,至治二年(1322),元政府为之刊印,至泰定元年(1324) 始颁行。他写此书的目的在《自序》中反复申明,一是补续唐杜佑《通典》天宝以后事迹,一是配补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略如纪传体史书中纪与志部分,欲“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文献通考》《自序》)所列 24 门中,自《经籍考》至《物异考》5 门为杜祐《通典》所不备,《文献通考》发展拓展了典志体史书的内容。其他门均为《通典》原目或子目,内容也有所拓展。所载史实均溯源于上古,而终于南宋嘉定时期(1208—1222)。资料取材,中唐以前据《通典》为基础,并加以补充。中唐后则多摭取自文献。所收资料中宋代史料极多,其中大多今已佚散,马端临在行文中注意详加考文、评语,如对商鞅变法、杨炎两税法评定,均能注意其历史意义。《文献通考》写作的规模宏大,涉及内容无论从纵的方面,还是从横的方面都很繁富庞杂,因此也有疏漏。此书注意发挥郑樵《通志》所倡导的会通之义, 强调研史要融会贯通,以博通为长,与《通典》、《通志》二书相较各有长处,史家并称此三书为“三通”。

(张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