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建国纲领

(Kangzhan jianguo gangling)是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纲领。1938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在武昌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纲领除前言外,分为总则、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七项,共三十二条。总则规定:“确定三民主义及总理遗教”为抗战建国之“最高准绳”;“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对外政策,主张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否认及取消一切伪组织。对内政策,军事上: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之一致为国效命;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规军配合作战; 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政治上:组织国民参政会;改善各级政治机构。经济上:进行以军事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民众运动方面,提出在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之保障。

这个纲领,一方面,对于抗战初期的民主运动和推动抗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方面又是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的纲领。因为它具有两面性, 国民党可以用它来包办抗战和维护其统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人民也可以利用它作为发动抗战力量和向国民党作斗争的工具。因此,为了团结抗战, 利用和发挥国民党的抗战力量,中国共产党对该纲领表示赞助,并力争使其向进步的方向发展。

(欧阳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