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zongjiao gaige) 16 世纪西欧多数国家发生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改革后的基督教称新教,我国又叫耶稣教。

在中古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也是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垄断着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所以,一切反封建的斗争必然以“异端” 的形式首先攻击天主教会,剥夺其神圣的外衣。从 13 世纪起,改革教会的呼声此起彼伏。15 世纪,出现不受罗马控制的民族教会。16 世纪,终于演变成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遍及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也对宗教改革发生深刻的影响。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策源地,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奠基人。16 世纪初, 德国的农、工、商业发展很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平民,反对天主教会和诸侯的反动统治,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1517 年 10 月 31 日,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

德在万圣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 95 条论纲),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烈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反罗马的浪潮之中。1520 年前后,路德系统提出唯信称义、政教分离、廉价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 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实现德国独立的檄文。教皇发布训令进行迫害,路德当众将其烧毁。在 1521 年的沃姆斯帝国议会上,他顶住围攻,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1524 年夏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号召象打死疯狗一样镇压起义的农民,他的宗教改革也堕落为诸侯的工具。1555 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大致同时,瑞典、丹麦和挪威改宗路德教。

继路德之后,约翰·卡尔文在日内瓦进行成功的宗教改革。他提出先定论(又称预定论),主张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廉价教会,反映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卡尔文教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宗教外衣,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今天,卡尔文教仍是新教的一大支派,在英、美和瑞士有很大影响。

16 世纪初,法国建立强大的王权,取得任命教会人员的权力。法国天主教会成为王权的支柱,新教徒遭到迫害。“宗教战争”(1562—1594)闹得国家分裂,王权衰落。亨利四世颁布南待敕令(1598 年),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允许新教信仰自由。

英王亨利八世实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 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 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处理一切教会事务,不服从者处死刑。从此剥夺教皇对英国教会的一切权力,变教会为国家机构组成部分。1559 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让国会重新通过“至尊法案”,并于 1563 年颁布“三十九信条”,作为信仰的唯一准则。改革后的教会接近路德教和卡尔文教, 称英国国教会(或圣公会、安立干教会)。安立干教也是新教的一大支派, 在英、美和意大利有很大影响。

16 世纪 60 年代,尼德兰的人民群众以卡尔文教为旗帜举行资产阶级革命,反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1579 年,尼德兰北方 7 省成立“乌特勒支同盟”, 宣布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永不分裂,奠定荷兰共和国的基础。1581 年,颁布“断绝关系法令”,废黜西班牙王,正式独立,终于诞生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宗教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进步

作用。在部分德国、北欧诸国、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新教和天主教都是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教派,都信仰上帝、三位一体、耶稣受难升天和末日审判等,但也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新教主张人靠信仰可以直接和上帝交往,否认神职人员和圣礼的作用,即所谓“唯信称义”。新教还反对炼狱、圣餐变体和尊玛利亚为圣母,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圣礼,解释也有所不同。新教的教会制度多样化:安立干教实行主教制,卡尔文教实行长老制,英国清教徒的独立派实行公理制(信徒自定礼仪、制度)。天主教会为挽回败局,猖狂反扑,成立耶稣会,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则都是正确的,谴责一切与此不符的言行。尽管如此,天主教再也无法恢复到宗教改革前的垄断地位了。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380-1.bmp}

(孔祥民)

德国农民战争(参见“闵采尔”)

(Deguo nongminzhanzheng)1524—1525 年德国农民的反封建武装起义,也是从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16 世纪初,德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上分裂割据发生尖锐冲突。驱逐教皇势力和结束诸侯割据,进而实现国家统一,是 16 世纪德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路德及其领导的宗教改革改弦易辙以后,接着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1524 年夏,大规模农民战争首先在士瓦本南方爆发,次年春席卷莱茵河、多瑙河和莱希河之间地区,达 3~4 万人之众。在闵采尔的影响下,农民军制定革命纲领“书简”,号召打倒封建统治阶级,由普通人掌握政权。农民军中温和派占上风,主张采取守势并与官方谈判。陷于四面楚歌的士瓦本联盟司令官特鲁赫泽斯,乘机与几支农军达成停战协议,争取时间反扑。为准备谈判,这几支农军的领导人拟定 12 条要求,即门明根十二条款。这是农民的具体要求与新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共和派企图把农民战争纳入自己政治轨道的表现。特鲁赫泽斯纠集万余人的部队,分别击溃各支农民军。1525 年 3 月底,法兰克尼亚爆发农民起义,惩办地主恶霸,占领数百座寺院和城堡。5 月,几支农民军的代表在海尔布琅集会,讨论行动计划。一支农民军领导人希普勒提出著名的“海尔布琅纲领”,主要反映资产阶级君主派统一德国的要求。至于农民的具体要求,象变戏法一样踪影全无。特鲁赫泽斯率部赶到,各支农民军相继失败。图林根和萨克森是农民战争另一个中心地区。1525 年 3 月,缪尔豪森的矿工和平民推翻贵族统治,成立革命政权“永久市政会”。闵采尔是新政权的实际负责人。不久,整个图林根、萨克森到处发生起义。黑森伯爵惊呼:“缪尔豪森是一切冲突和不满的根基和发源地, 一切叛乱行动象泉水一样从那里涌出。”5 月 15 日,黑森伯爵、萨克森公爵等组织 8000 人的联军,在弗兰根豪森击败装备差、缺乏良将的农民军主力。闵采尔受伤被俘,壮烈就义。6 月初,缪尔豪森陷落,图林根和萨克森的农民战争结束。上述三个地区的起义失败后,除蒂罗尔的农民军在盖斯迈尔的领导下坚持到 1526 年夏外,整个农民战争基本结束。失败的原因,除了农民的分散和极端狭隘性外,主要由于最有利害关系的市民的不坚决。血的历史经验说明,农民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并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农民战争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显示了农民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诸侯是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唯一集团,德国的分裂割据依然如故。

(孔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