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

(mianfangzhi)棉花,原是一种热带植物,是在我国发展较迟的一种纺织材料。历史上,最早生产和利用棉花的地区,在我国南部、西南和西北地区。1979 年,福建崇安出土有距今约三千年的青灰色棉布残片,1959 年新疆民丰出土东汉时期的蓝地白印花棉布,还有白布裤和布手帕。南北朝时,称棉花为“吉贝”,南朝的帝王士大夫已穿用棉布衣服。唐代随着交通的发达, 棉布输往内地,但种植棉花的技术并没有推广到内地。到宋代植棉和棉布生产在东南地区发展起来,并有了较高的水平。1966 年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棉毯,是我国迄今出土的唯一的一条棉毯。它为平纹组织,双面起绒,绒头丰满厚实,经密与纬密都比较均匀。棉毯长约 2.51 米,宽约 1.18 米,这证实宋代已可织造宽幅棉织品了。但是,棉布在我国内地居民衣着材料中仍不占主要地位。元初,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在长江、黄河流域广泛传播, 元代著名纺织家黄道婆将海南一带的纺织经验带回故乡乌泥泾,加以革新推广,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贡献,主要在“捍”(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几个方面。

捍——改进了“用手剖去其籽”的去棉籽原始方法。过去脱棉籽是棉纺织生产中的一道难关。因为棉籽生于棉桃内部,为数多,很不好剥,全部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黄道婆运用手摇轧棉搅车后,进入半机械化生产,“三轴相轧,则子落于内,绵出于外。”提高了劳动效率。

弹——改进了用“线弦竹弧”的弹棉工具。过去江南的弹弓只有一尺五寸长,用手指拨弦,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四尺长的绳弦大弹弓,用弹椎敲击绳弦,振幅大,强劲有力,每日可弹棉 6~8 斤,弹出的棉花既松散又洁净。由于弹棉效果对成布质量关系很大,所以捍弹工具的革新,使手工棉纺织出现了新面貌。

纺——从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棉纺车。乌泥泾一带原需三到四人纺纱才能供应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利用纺丝、麻的三锭脚踏纺车改革成三锭脚踏纺棉车,靠脚踏发动,可以同时纺制三根棉纱。用这种纺车, 既省力,工效又高,在松江很快得到发展。

织——黄道婆发展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织造技术,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丰富了提花方法。棉布上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使棉织的实用与美观结合了起来。

黄道婆改进的织造技术迅速在乌泥泾和松江一带推广开来,明代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植棉遍及全国,棉布品种增多,质量更好,有些布的织法仿丝织花机织造,出现了不少具有艺术价值的品种。十八世纪后期松江布和棉布的其他优秀品种一起经广州出口, 当时的松江布真可谓“衣被天下”。

(孙彦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