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daojiao de xingcheng he fazhan)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诞生于中国。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最早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 内容极庞杂。张角曾利用它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亦随之消亡。道教的另一派由张陵(一名张道陵)创立,他入鹄鸣山

(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以符书招致信徒,入道须交五斗米,因称“五斗米道”。张陵子衡、孙鲁传其道。张鲁率五斗米道徒保聚汉中 20 余年,自号“师君”,置祭酒治民,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后曹操取汉中,张鲁投降。此后五斗米道继续留传,尊称张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两晋之际,道教被改造成统治阶级的宗教。葛洪(284-364)著《抱扑子》,以道为本,以儒为末,主张儒道结合;提出采炼丹药以延年益寿, 修成神仙;攻击张角等民间道教领袖为奸党,剔除道教中可能被利用组织起义的教义、仪式,从而使道教完全成为祈求长生之术和奴役人民的工具。东晋南朝道教信徒编出大量道经,如《上清真经》,南齐顾欢据此又编为《真迹经》,萧梁陶弘景再重编为《真诰》;又有《洞玄灵宝经》,经刘宋陆修静增修,以后陆修静广泛搜集各种道经,集成经戒、方药、符图等,凡 1228 卷。道教也在北朝传播,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深受赏识。太武帝设道坛亲受符箓,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道教教理杂乱,哲学思想贫乏,既接受传统儒家思想,又移植佛教教理和戒律,模仿佛教寺院建立道观。但道教经书中也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和天文、医药、化学等科技史料。

(陈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