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Liu Bocheng 1892—198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四川开县人。家庭出身贫苦。早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学堂。1914 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1926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 12 月,在四川参与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 年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被派赴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28 年 6 月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的补充报告》。1930 年夏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 12 月奉命到达上海,协助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 年赴中央苏区,任红军学校校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曾参与指挥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对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1934 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 被错误地撤销红军总参谋长职务。1934 年 10 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诸役中,刘伯承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还特别注意党的民族政策,曾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使红军顺过彝族聚居的大凉山地区。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刘伯承坚持原则,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就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深入敌后晋冀鲁豫边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 年秋,刘伯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刘伯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战斗,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 年 6 月底,与邓小平一起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 年 11 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1949 年 4 月,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同年 11 月,又参与指挥了西南战役。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均表现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一时期,刘伯承率部直接解放了南京、皖南、浙西、闽北等广大地区及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担任了第一任南京市长,并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1955 年,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国共产党第七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 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军队的领导职务。1986 年 10 月 7 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千里跃进大别山》等。

(朱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