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Erci geming)孙中山为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在 1913 年发动的又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主要目的。1912 年,袁世凯窃取临时政府总统职位后,即在民主共和国的招牌下,逐步建立其反动的独裁统治。他紧抓军权,强调军权统一,极力保存并进一步扩充其北洋军,从而遣散了南方十几万革命军队。他想法破坏责任内阁制,极力控制内阁。从 1912 年 3 月至 9 月,先后三次更换内阁,直到由其亲信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使内阁完全变成他自己手中的工具。然而, 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的活动,并未引起同盟会的警惕。相反,同盟会领袖之一的宋教仁等认为,要真正实行责任内阁制,就要组成一个在议会中占绝对多数议席的政党,由多数党去组织责任内阁。1912 年 8 月,宋教仁等同盟会同几个小党派合并组成国民党,从而使国民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政党。1912 年底,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优势。宋教仁便认为,由国民党组成责任内阁,大局已定,即从湖南转道上海,准备返回北京实现他当内阁总理的美梦。这时国民党和宋教仁成为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眼中钉,于是, 袁世凯便于 1913 年 3 月 20 日,派人将来教仁刺杀在上海车站。这是袁世凯镇压国民党的开始。宋教仁案被揭露后,袁世凯决心先发制人,进一步对国民党实行武力镇压。4 月,他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同俄、英、日、德、法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借款 2500 万英镑, 作为对内镇压用的军费,随即下令,用武力扑灭革命势力。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惊醒了革命党人。孙中山首先觉悟,力主武装讨袁,立即于 3 月 26 日由日本返回上海,当晚在黄兴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孙中山坚决主张武力解决,先发制人,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并耐心说服黄兴等人放弃“法律解决”的错误主张。同时,宋案也引起全国人民对袁世凯的极大愤慨, 在上海公葬宋教仁时,送葬者达数万人之多,这是对袁世凯的声讨。各地报刊抨击袁世凯为“全国人民之公敌”,呼吁国民奋起“诛奸讨逆”,发动“二次革命”。革命形势急剧高涨,大大增强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信心,于是毅然重新举起民主革命旗帜,发动武力讨袁。袁世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加紧反革命部署,积极准备内战。于 4 月 7 日,电令山东的北洋军紧急动员, 开始对南方用兵。5 月 6 日,袁世凯召开秘密的军事会议,制定出对湘、赣、皖、苏四省用兵的军事部署:一路主攻江西;一路主攻南京、上海;一路控制湖南;一路为预备队,决心发动全面内战。接着对国民党人发出最后通牒, 声称:“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彼等若敢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上海时报》,1913 年 5 月 24 日)6 月,袁借口国民党籍的江西部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不服从中央,下令撤免职务。国民党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只好起而仓卒应战。7 月 12 日,李烈钧接受孙中山的指令,从上海回到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发表讨袁檄文。7 月 15 日,黄兴在南京组织江苏讨袁军,宣布江苏独立,并表示“不除袁贼,誓不生还”。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但袁世凯已经较为牢固地控制了全国军政大权,革命派发动讨袁为时已晚。袁世凯指挥北洋军大举进攻江西和南京。7 月底,李烈钧从湖口败退,黄兴从南京出走。原宣布独立的各省因孤军难支,相继取消独立。9

月,南京被北洋军攻占,至此,持续两月左右的“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相率逃亡日本,革命武装全部被解散,袁世凯通过残酷的暴力镇压,终于完成反革命的武力“统一”。“二次革命”是民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第一次重大斗争,是此后一系列反袁斗争的开端,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梁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