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

(Tuoluociji,TpouKuǔ,1879—1940)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原姓勃朗施坦,1879 年 10 月 26 日(俄历)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一个富裕犹太农民家庭。1897 年在尼古拉耶夫组织“南俄工人同盟”。翌年被捕,判处流放西伯利亚。1902 年以署姓托洛茨基的假护照逃往国外,加入《火星报》组织。1903 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属孟什维克。翌年脱离该派。此后长期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1905 年回国参加革命,曾任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同年再次被捕,判处终身流放。1906 年在狱中写成《总结与展望》一书,提出“不断革命论”。1907 年逃往国外。1912 年在维也纳组织反布尔什维克的“八月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中派立场。1917 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加入区联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吸收入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期间,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参与组织、领导十月武装起义和苏维埃国家的创建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外交人民委员。在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主张不战不和,并违背同列宁的约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18 年 3 月,改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具体负责建设红军,指挥平定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9 月,最高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任主席。针对苏俄当时军事上软弱混乱的情况,提出了放弃民兵制、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加强军事纪律和集中制, 实行义务兵役制,吸收旧军事专家参加红军建设等主张,并在列宁的支持下付诸实施。国内战争时期,作为最高指挥官,经常乘坐一辆军用列车到达前线指挥作战。1920—1921 年挑起工会问题争论。1924 年列宁逝世前后,进行派别活动。1926 年与季诺维也夫结成反对派联盟。1927 年被开除出党;翌年被流放;1929 年被驱逐出国;1932 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墨西哥等国。1938 年组织托派的“第四国际”,企图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40 年 8 月 20 日在墨西哥住所被刺,次日因伤重而死。

(段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