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

(wuxu liujunzi)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 9 月 28 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参见《谭嗣同》条)。

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1897 年(光绪二十三年)2 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 宣传维新变法。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898 年春挟金赴京, 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主张废八股,开民智。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 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1889 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1897 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次年 3 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4 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6 月 1 日上新政条陈 5 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 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举人出身。好为歌诗。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1897 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 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 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 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 24 岁。遗著有《晚翠轩集》。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 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 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98 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 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

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 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清廉,不媚权贵。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1898 年春列名保国会。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

《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 39 岁。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

(房德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