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和铁农具

(niugeng he tienongju)早在商代已有牛耕,甲骨文中有“犁”字。春秋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国语·晋语》说“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河北易县、河南辉县及陕西等地均发现有 V 形战国铁犁铧。根据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犁铧以及山西、山东、江苏、陕西、内蒙等地发现的汉代牛耕图可以知道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

(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总的讲还比较笨重,特别是直长辕,影响耕田时转向等动作,再者,虽可用犁箭上下移动,影响犁辕与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调节耕地的深浅,但还不够简便和规范。这些缺陷待唐代出现曲辕犁后便得到解决。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除了犁以外,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农田中用它开排水沟,也可用于深耕。(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用来除草、松土,操作时两手向前推。锄,同铲一样,但操作时向后削,用锄松土、间苗、培土更适宜。古书上“耨”、“镈”等农具都属于锄一类,形制上和锄大同小异。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孙彦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