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史学流派

(xifang dangdai shixue liupai) 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各国因指导性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历史研究流派。实际上,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始,历史研究中兰克模式(参见“兰克学派”条)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然开始打破,但一方面由于对兰克模式的批判还只限于历史哲学界,而未深入到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中,另一方面两次大战的接连爆发造成和平的学术研究环境的丧失,使得针对兰克模式的史学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迟迟未能到来。但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史学界便出现了“新史学”思潮。如前所述,新史学的创始者如美国的弗·特纳、比尔德、鲁宾逊,法国的保·拉孔布、杜尔克姆、亨利·贝尔,德国的卡尔·兰普莱希特等,早在世纪之交便对兰克学派发起了挑战;而年鉴学派(参见该条)的创始者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只有到此时,特别是到 60—70 年代,广义的新史学派别才如雨后春笋,并站稳了脚跟。在这些派别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美国的新史学派、德国以及其他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人们的社会史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等。当然它们完全不是铁板一块,其中还存在理论和方法很不同的团体,但它们毕竟产生于同一个大背景。

总体来看,这些史学流派还有别的共性。在理论上,他们都反对把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一视同仁,不认为史学家能通过史料批判完全如实地再现历史,强调史学主体的作用。但正如杰·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新史学各派在实践中仍然把“摆事实”即实证研究放在第一步,只是在第二步强调史家的解释和评价。在方法论上,他们广泛与社会科学各学科联姻,借用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历史,于是便出现了心理史学、社会史、口述史、结构主义史学、计量史学、新政治史等多种史学方法流派。在实践领域,他们都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强调史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得到不同角度的认同。而这些研究上的共性也导致了结果上的共性,历史研究的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比如人口、种族、地理、气候、书籍、婚姻、家庭、生育、死亡、巫术、(集体或个人)心态、选举、移民、节日、衣食住行等,由此也必然发现和应用了以前从未注意过的资料。由于方法的不断多样化和科学化,也使许多问题的解决接近于可能。这些,都促成历史学在 70 年代的欧美空前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流派也暴露出理论的困境和方法的局限(比如结构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等), 并为世界史学界许多人所警惕。

(赵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