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Cixi taihou 1835—1908)清代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掌权者。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改隶镶黄旗)。父惠征,官安徽徽宁池广太道。1852 年 6 月(咸丰二年五月)被选入宫,册封为兰贵人。1854 年封懿嫔。1856 年生载淳,即日晋懿妃。1860 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随咸丰帝出逃热河(今承德)行宫。曾代批阅奏章。1861 年咸丰帝病逝,子载淳 6 岁即位,改元祺祥,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因住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称西太后。时咸丰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位王公大臣为“顾命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幼皇执政,与慈禧太后及留在北京办理议和事宜的恭亲王奕等人发生矛盾。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暗中联络奕密谋策划,并于 11 月 2 日发动北京政变,逮捕辅政的八大臣,赐死载垣、端华,诛杀肃顺,其余人等革职或流放。同时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任命奕为议政王大臣。因东太后钮祜禄氏性懦弱,权操于慈禧之手。北京政变后实行对外妥协,保持和局的对外政策,重用地方实力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压了太平天国及全国各地人民起义。对外交涉依任妥协派,屡使中国利益受损。擅长政治权术,千方百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个人专断独裁。因恭亲王奕声望渐高,恐成大患,在 1865 年、1873 年两次借故给其处分,撤销其议政王大臣封号,使其威信大受损害。1875 年同治帝病逝,无子,理应为之续嗣。为能继续独揽大权,不惜破坏旧

制,立自己的 5 岁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以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在统治集团中搞势力平衡,扶植淮系,抑制湘系;扶植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扶植张之洞,牵制李鸿章;扶植奕譞抑制奕。大大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派之间的勾心斗角,使清王朝政治更加腐败。1887 年光绪帝成年,本应亲政。她不履行归政诺言,暗中策动奕等奏请继续执政,又“训政”三年之久。1889 年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表示“撤帘归政”,退居颐养,实则仍掌握实权。在朝内外培植、提拔大批心腹亲信,派充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机构, 形成所谓“后党”。她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不惜损害国防建设,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以供享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和李鸿章一味避战主和,致使中国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端仇视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支持怂恿封建守旧势力破坏光绪帝推行的“戊戌变法”, 并于 1898 年 9 月 21 日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幽囚光绪帝,捕杀维新志士。戊戌政变后依任载漪、刚毅、徐桐等反对改革的大臣,中央政权完全被守旧派中强硬分子所把持。1900 年为废光绪帝,与荣禄谋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 为大阿哥(即皇太子),受到国内外舆论谴责。义和团运动时,刚愎自用, 错乱处置,先利用义和团对英法俄美德日意奥八国同时宣战,诛杀阻谏大臣, 泄一己私愤。当义和团攻打使馆,与侵略军战斗时,又暗中接济被围攻的外国人。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挟光绪帝逃往西安,遂下令血腥屠杀义和团,向侵略者乞降。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派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八国议和,接受苛刻条件,与 11 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1901 年宣布实行“新政”,重新颁发曾被她一手废除的“变法”政令。1905 年立宪运动兴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次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名为立宪,实则继续加强帝制专政。又下令加强训练新军,扩充警力,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起义和人民的反

抗斗争。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使国势日益贫弱,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之中。

(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