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史学

(jiliang shixue) 或称数量历史学。即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史学方法分支学科。尽管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 20 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此外,计量方法在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中的成功运用,也使一些史学家有了信心,他们开始把相关分析这类数理分析统计法运用于历史研究,如法国的西米昂就是计量史学的早期代表。计量史学的真正形成应从 20 世纪 50 年代算起。历史的计量研究不仅在

法国,尤其是在美国蓬勃展开,计量方法不仅在传统的经济史、人口史上拓宽道路,而且应用于社会史和政治史,比如对于较长期内的婚姻、家庭、死亡及出生的研究,可以借助于中世纪教会的登记簿和政府档案;通过对选民选票的数量分析研究人民的政治态度;对移民、对农民起义的广泛研究都借助了数量方法,并出现了许多成果。但由此可见,计量史学的研究主题关键地取决于有无适于定量分析的史料;此外,特别是在法国,计量史学往往是与“系列史”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后者往往是要对对象的长系列考察以得出较完整的趋势性(或情势,conjuncture)结论,比如对 100 年中工资与物价的变动加以研究,判断它们是否引起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动荡。美国的富格尔、蒂利,法国的拉布鲁斯、肖努等都是较著名的计量史学家,比如蒂利及其学生就此利用电算机对中国明代的农民起义之时间、地点、频率、规模等进行研究,以便得出一些有关其因果的规律性认识。

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全面搜集有关史料,然后按一定方法分类, 再按不同方式加以整理,最后运用次数分布、图表、概括、时间数列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对数曲线、建立模拟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特别在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分类整理数据和统计运算变得更为快捷。由于有此优点,计量史学不仅在欧美站稳了脚跟,而且在苏联、日本等国获得极大发展,近年来亦引入中国。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 80 年代初亦成立了“历史学应用计量方法国际委员会”,计量史学并成为数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题,各种数量历史的专业杂志和研究中心普遍于欧美建立。但尽管如此, 由于主题的确定、材料的搜集整理都离不开个人的考虑,由于可用于计量研究的资料有限或科学化程度不高,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赵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