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

(xiandai guoji guanxishi) 1917 年十月革命以来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除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三类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越南、阿富汗、埃及、摩洛哥,以及尼加拉瓜、古巴和墨西哥等国燃起了反帝斗争的烽火,猛烈冲击着帝国主义的后方,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陷于危机之中。苏俄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到 20 年代末,除美国外的资本主义大国都先后与它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即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中所达成的暂时的妥协,是不牢固的。

20 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德国赔款问题和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激

烈的斗争,其实质是争霸欧洲的斗争。斗争的直接结果是,在 1924 年通过了

道威斯计划, 1925 年签订了洛加诺公约。道威斯计划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洛加诺公约则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它们对法国的欧洲霸权地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欧亚两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组成轴心国集团,不断向外侵略扩张。法西斯成为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 1935 年共产国际“七大”发出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苏联也向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倡议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共同制裁侵略者。但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这种政策的顶峰是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此后,苏联对外政策由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逐渐转向一国自保。1939 年 8 月,在和英、法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9 年 9 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火的逐步扩大,世界 60 多个国家、4/5 的人口卷入了战争。英、美、中、苏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联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的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经过 6 年奋战,世界人民终于在 1945 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两极向多元过渡,从冷战对峙逐步走向缓和,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 50 年代中期,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时期。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①德、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被彻底打破,战后的欧洲不得不长期分别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庇护之下;②美国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苏联成为欧亚大陆上唯一的军事、政治强国;③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组成社会主义阵营;④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汹涌澎湃,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本地区乃至

整个世界的面貌。随着二战结束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两国的矛盾日趋尖锐,关系日益恶化,美国挑起了冷战。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严重对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第二阶段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期,是国际力量重新组合,国际关

系调整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①西欧、日本复兴,其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明显,西欧走向经济一体化,戴高乐执行独立外交政策,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控制西方阵营;②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③以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为标志,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④冷战开始转变为对话,出现了有限的缓和。

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初至今,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时期,是世界走向多极的时期,是东西南北关系发展的时期。主要特点是:①世界日益走向多极。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尼克松提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亦有人称世界形成了美、苏、中“大三角”关系;②东西方关系虽不时出现对抗, 但对话、缓和已成为总的发展趋势。 70 年代,出现了以美、苏首脑会晤、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和欧安会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缓和时期的终结,东西方关系再次进入紧张状态。80 年代中期以后, 又出现了以中导条约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缓和;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有了新发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迎来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段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