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

(Sibada) 古希腊著名城邦,位于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名称的希腊文原意可能是“西班牙的金雀花”或“已播种的土地”。最早出现在荷马史诗中,系指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国家之一。公元前 2000 年代末,多利斯人侵入南希腊,古斯巴达亡。入侵者的一支定居在拉哥尼亚的攸洛塔斯河谷,离古斯巴达原址不远,定居地也称斯巴达。这条河谷叫“凹陷的拉凯戴梦”,所以古希腊人又把斯巴达称作拉凯戴梦。斯巴达的旱期史笼罩在传说当中。大概最初分为三个部落,至荷马时代末发展成五个地域部落(奥伯), 实行军事民主制。公元前 800—前 730 年,征服拉哥尼亚其他地区,初步建起耕奴制,即希洛制。依附民制(皮里阿西制)可能也于此时形成,在尖锐阶级斗争中,斯巴达基本完成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转化。约公元前 740—前 720 年,为缓和平民与贵族围绕土地问题所产生的尖锐矛盾,发动侵略西邻美塞尼亚的战争。获胜后把土地在公民和参战的皮里阿西人中分配,公民得到平原好地,后者获山区土地。约公元前 640—前 620 年,美塞尼亚人发动大规模起义,予斯巴达人以沉重打击,迫使斯巴达为加强统治,将国家体制军事化,变成赤裸裸镇压被征服者的机器。国内阶级结构简单:1.奴隶阶级,又称希洛人(中译名有时又译作黑劳士、赫劳泰),由一部分拉哥尼亚的土著亚该亚人与美塞尼亚的多利斯人组成,人口约 20~30 万。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固着在公民份地上,每户公民占有 7 户希洛人,每年需向主人交纳一半劳动产品。希洛人的人身属国家,占有者不能任意买卖、杀戮他们,因此希洛人实际上是国有奴隶,其社会地位极低,受到各种虐待。2.小生产者阶级,又称皮里阿西人,同样由被征服者组成,居于山区或沿海地带,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约 10 余万。有土地等不动产占有权,但需向国家纳税和服兵役,无公民权,无同斯巴达人通婚权,但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3.奴隶主阶级,即斯巴达公民。虽然公民集体内部也有平民、贵族之分,就整体而言都是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阶级。人口约 4 万人,公民最多时约 9000~ 10000,完全脱离生产,专注于军训,彼此财产差别不大,每户有份地约 20 公顷,无所有权,只可传给后代。故公民自称国家为“平等者公社”。为防止分化,禁止公民从事工商业,禁止金、银货币流通和国外商品的输入。在政治制度方面,斯巴达存在独特的双王制,国王由两王族成员充任,执行军事统帅和大祭司职,政治上只有一般发言权。由 30 名成员、包括双王构成的元老会议拥有很大权力,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行使许多行政职能,主管各种案件审理。另一重要机构是公民大会,权力有限,对议案和公职人员任免有表决权,无讨论权。再一个机构是监察官会议,经选举产生,监督公职人员和公民日常生活。国家严格干预公民生活是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点。从出生起,一个未来公民就受到特定的体质、品质、心理素质、军事技能的多方面训练,以便成长为出色的军人。因而斯巴达军队长期称雄希腊战场,早在公元前 6 世纪下半叶就成为伯罗奔尼撒军事同盟的盟主。希波战

争期间,曾为联军领导国家。公元前 5 世纪末战胜雅典,一度确立对全希腊

的霸权。公元前 371 年,被后起的城邦底比斯击败,美塞尼亚希洛人乘机独立,获得解放,斯巴达元气大伤。马其顿征服希腊后,斯巴达保持了独立, 但国势日衰,土地兼并严重,因失地而丧失公民权的人日增,至公元前 3 世纪公民仅存 700 人左右。国王阿基斯(前 245—前 241)、克利奥蒙尼(前

235—前 222)先后试图改革,复兴斯巴达,均告失败。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并吞希腊,斯巴达终亡。其生活方式、政治和军事教育制度在古代和近现代均有过较大影响。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361-1.bmp}

(郭小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