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

(Taixue)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为了培养儒术统治人才,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儒家经典。最初学生有 50 人,叫做博士弟子,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

(《汉书·儒林传》)充当。另全国各郡也保荐学生到太学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入学后免除本人徭役。每年考试一次,凡通一经者即可补为文学掌故,成绩优秀者得为郎中。以后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都逐渐增加,开设了讲解

《易》、《诗》、《书》、《礼》、《公羊》、《谷梁》、《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到元帝时博士弟子达 1000 人,成帝时增至 3000 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万余人。太学规模空前扩大。东汉建武五年(29),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明帝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时 1 年,用

工徒 11 万 2 千人,建成 240 房,1850 室。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 3 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不绝。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欣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