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

(Zhang Zizhong 1891—1940) 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省临清县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911 年,张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学堂。为实现报国之志,1914 年赴沈阳投奔二十师三十九旅八十七团当兵,后转至驻河北廊坊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部,在该部教导团学习军事,因品学兼优,被冯誉为“标准学员”。毕业后从连长升为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在冯部,张自忠任连长的连被评为“模范连”,任师长的师被誉为“模范师”。

1935 年“华北事变”发生时,宋哲元、张自忠奉命主持华北政府。当时, 张虽有抗日救国之志,但只能在中国政府已承认的屈辱条约范围内行事,力求维护国家的尊严。他抓紧时机,积极补训部队,竭力改善装备。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将士顽强抵抗 20 余天,由于寡不敌众,伤亡极大。军长宋哲元决定率部撤离北平去保定。行前,委任张自忠代理自己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北平绥靖主任兼北平市长。在留平期间,张自忠安排因时间仓促未能撤退的部队及时撤迟,发动城内和四郊民众将伤员抬到医院治疗;对阵亡者予以埋葬,派人接济和安置二十九军官兵的留平眷属。不久日军逼迫张自忠改组冀察政务委员会。张自忠化装躲开日军潜回天津家中,与妻儿作简短的交待后,经烟台去南京。南京军事当局经多方了解,断定张自忠不是汉奸,便任命他为五十九军军长。

1938 年 3 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率军与其他部队互相配合在临沂与日军两战两捷,粉碎了日军两个师团会攻台儿庄的计划,造成了五战区集中全力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有利战机。临沂战斗后,张自忠又经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一次随(县)枣(县)会战,因屡建战功, 升任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 年 5 月,第二次随枣会战,日军企图分进合击,将中国军队包围于随枣并进而一举歼灭之。中国军队则计划对敌进行反包围,然后加紧围攻。在战斗非常激烈时,五战区电令张自忠“派有力部队迅速渡河,向敌后出击。”张自忠立即率两个团一个营渡过襄河,将敌截为两段,敌万余人从南北两面夹击张部。张自忠决心拖住敌军,以便友军反攻。5 月 16 日,敌人增援部队赶到,用大饱和飞机的强大火力向张部反攻。张自忠多处受伤,仍沉着指挥战斗,直到壮烈殉国。

第二天,张部夺回阵地,找回张将军的遗骸。这时上到副总司令,下至勤务、伙夫,都失声痛哭。附近乡亲也赶来焚香哀悼。灵柩运至重庆,国民党政府为张自忠举行了国葬,晋升他为陆军上将。同时,全国各地都先后举行了追悼会或公祭仪式。在延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中共中央负责人参加了当地各界举行的追悼会。国共两党负责人和各界人士纷纷为张自忠殉国题诗,写挽联等。毛泽东的题词为“尽忠报国”。朱德、彭德怀的题词为“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死;打到鸭绿江,建设新中国,责在朝野团结图存”。李宗仁的题词为“英风不泯”。1943 年 5 月 16 日,周恩来为纪念张自忠殉国三周年,写了《追念张荩忱上将》,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为纪念张自忠,北京、天津、汉口、徐州、济南、上海等城市, 均设立了“张自忠路”。湖北荆门县刘猴集建有张公祠,南瓜店建有张将军的衣冠冢,在他的殉国处,建有纪念塔。

(欧阳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