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驿传制度

(yuandai de yichuan zhidu)元朝国疆辽阔,为能相互联络,设立驿传机构与制度。驿传,蒙古语称为站,现代汉语已吸收站字,称驿站。站“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者(《元史》卷 111《兵制》)。元建立前即重视驿站的设立,成吉思汗时期,设有通到中原和西域的驿路和驿站设施, 以备军需。窝阔台建都和林以后,正式确立驿传制度,由和林至中原地区的驿道,每 70 里左右置一站,共有约 37 站。又有从和林至察合台封地,以及从察合台封地至拔都封地的驿路驿站。元朝建立后驿站制度进一步确立,规模宏大,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缅,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驿站 1500 处。站有水陆两类,辽东又有狗站。江淮一般为水站。站设驿令、提领、脱脱禾孙等官,脱脱禾孙专设在关会要塞之地。有元一代,驿站一般归兵部与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传,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至元十三年

(1276)前统归兵部,此年设通政院专管驿站,至大四年(1311)至延祐 七年(1320)汉驿站始归兵部。陆站一般使用马、牛、驴、车;水站一般使用船只。漠南漠北蒙古站又称为达达站,中原和江南地区驿站又叫汉站。散站一般又直领于各路总管府,或州县。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或府。他们需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的还需备粮食供刺子等食用,官员无通政院明文不得擅科其差役。站户每一百户设一名百户,三年一换。元以圆形符牌为驿传之信符,金字为紧急,银字次之,在内由皇朝直接掌握在外则由当地蒙人长官掌握。驿站制度使元的全国联络畅通,客观上有利于交通发展。但站户负担有时极重。

(张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