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xinshiqi shidai de jianzhu)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它们的渊源,可能分别来自最初两种主要的居住形式:穴居和巢居。现已发现的半地穴式建筑遗迹,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上游,例如西安半坡遗址中的居住区面积达 3 万平方米,其中主要是半地穴式建筑。这一带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既易于挖掘又能长期壁立而不塌陷,加之黄土高原地势高,距地下水位较远,穴内比较干燥,很适于半地穴的制作。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形式,地穴有深有浅。这种房子都是用坑壁作墙基或墙壁,有的四壁和室的中间立有木柱支撑屋顶,木柱上架设横梁和椽子,铺上柴草,用草泥涂敷屋顶。而有的深地穴四周没有柱子,把屋檐直接搭在墙基上。为防潮,使居屋经久耐用, 居住面及四壁常用白灰或草拌泥涂抹,有些还用火烤,门道或为斜坡或为台阶。室内对着门口,有一灶坑,可做饭、取暖、照明及保存火种。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建于地面的大型房屋,而且有的有分室和连间。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024-1.bmp}

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一种原始的住宅。“干栏”是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可称为“栅居”。这种建筑是用竖立的木、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再在底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这种架空居住面的木结构建筑,通风和防潮都比较好,适于气候炎热和地势低下潮湿的地带居住。因此在南方得以长期存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密集的“干栏” 式建筑遗迹,建筑主要使用木材,包括桩、柱、大梁、地板、席壁以及树皮屋面等,出土的木构件上带有榫卯,而且梁头榫上还有销钉孔,同时发现了企口板(即木板通过凸棱和凹槽相互拼接,无缝隙)。这说明整座建筑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从目前发掘现象看,它可能是一种有前廊过道的干栏式往房。

(孙彦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