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

(Niu li dangzheng)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一派以李德裕为首,故有是称。牛李之争的起因及分歧焦点史学界众说不一,从酝酿到结束,历时约半个世纪,是唐后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宪宗元和(809—820)年间,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制举,对策时痛诋时政,引起当朝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不满,向宪宗陈诉,导致主考官被贬,牛僧孺等不予重用,埋下党争前因。在如何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上,李吉甫一派主张武力平叛,另一派宰相李绛、李逢吉等主张以安抚为主,遂形成对立派系。穆宗至文宗时期,党争循序展开,两派交相进退。穆宗长庆元年(821),因礼部贡举不公,经李德裕等证实,李宗闵等因涉嫌私情,被贬,两派遂由公怨转成私仇,更相倾轧,互引宦官为援。武宗时期,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相,李党自此独掌朝政,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被贬职流放。宣宗时期,牛党重新得势,执掌朝政,牛党纷纷被召还朝。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后死于贬所。牛李之争以牛党获胜结束。两派之争,既有公事,也有私仇,政治主张除对待藩镇所持态度有别外,在选举制度,对待文化传统等方面亦多有分歧,牛党拥护进士科取士,相互援引,结成朋党;李党则主张改革选举制度,以抑进士科所带来的浮华之风。李德裕于会昌(841—846)年间执政, 在讨平泽潞叛镇、破回鹘、废佛等方面,颇有建树,为人称道。文宗曾慨叹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旧唐书·李宗闵传》) 表达了对两党长期争斗厌倦又无可奈何之心情。

(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