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Zhanguo 前 475—前 221) 我国古代史上春秋之后至秦以前的一个历史时代。时魏、赵、韩、齐、楚、秦、燕为代表的诸大国之间进行着激烈、频繁的大规模战争,一直到前 221 年秦始皇兼并六国才告结束。

战国初期,除了魏、赵、韩、齐、楚、秦、燕所谓“七雄”之外,还有周、鲁、卫、宋、滕、邹、中山、越等国,四周还有匈奴、林胡、东胡、百越、巴、蜀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到了战国中、后期,这些中小国家纷纷为七雄兼并,并为今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雄中的齐国东滨大海,南接泰山而与鲁、宋为邻,西邻赵,北邻燕, 主要占有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楚国是七雄中地域最广的国家。它东到大海;南有苍梧而与百越为邻;西至巴、黔而与秦为邻;北达中原而与韩、魏、宋、齐相接。北方的燕国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赵国东与齐为邻,南以漳河与魏为界,西以黄河与秦相望,北以易水与燕为界。它占有今冀、陕、晋、鲁、豫等省的部分地区。夹在魏与秦、楚之间的韩国,主要区域在晋东南和豫中、豫西一带。魏国与齐、楚、秦、韩等国为邻,主要在今晋南、豫北一带,也及于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秦国东以黄河为界与三晋相邻,南至巴蜀与楚相邻,西接西戎和匈奴诸部,主要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青海、宁夏等省的部分地区。

战国前期,各大国皆忙于内部的整顿与改革,所以相互之间出现了基本平衡和稳定的局面。魏、赵、韩三国于前 403 年正式被册封为诸侯,齐国的

田氏贵族于前 391 年将姜姓的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为其食邑。魏国在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楚国任用吴起进行改革,秦国则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这些情况都表明,各国均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清除旧势力的影响,努力发展新兴势力的优势地位。各国的整顿和变革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诸大国之间进行频繁的外交、军事斗争以称雄,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期。大批纵横家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而复杂。各国之间所进行的战争规模巨大,连月经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原来的中小国家先后被七雄吞并,而七雄当中有些国家又呈现出颓势,所以在后一个阶段只剩下秦、齐、楚、魏四国可以称雄。前 288 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明只有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才能并峙称雄。

战国后期的五六十年间,秦国雄踞于历史舞台的中心。穰侯魏冉为秦定出“蚕食”六国之策,范睢则献“远交近攻”之计,在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之下,秦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经过长平之战以后,秦吞并六国的速度加快,终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并取得辉煌成绩的时期。战国时期群星璀璨,不仅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有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理论家、文学家进行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使我国古代文化呈现着空前的繁荣局面。

(晁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