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Mingshisanling) 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各陵墓名称是:长陵

(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十三座。各陵除面积大小, 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管祭祀扫陵之事,现存德陵监监墙。十三陵以长陵和已发掘的定陵为最著称。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下,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为十三陵最早最大的一座陵墓。整个陵园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有陵门、神库、神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 340 米,周长 1 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明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瓦重檐歇山式,上檐下有匾额,书“长陵”二字。正中碑一座,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长陵地面最大建筑为棱恩殿,其形式、规模与故宫的太和殿差不多。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殿内有 32 根金丝楠木明柱,高四丈,直径 3~4 尺。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三层石台上。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万历十二年

(1584)始建。1956 年发掘了定陵地宫,其面积为 1195 平方米,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一道石券门,券门下是两扇汉白玉门,高 3.3 米,宽 1.7 米,重约 4 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中殿有汉白玉宝座三个及点长明灯用的大型青花龙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内有棺床,其上长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最大的殿,殿内棺床中央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其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漆木箱等。从地宫中出土大量的金银器皿、翠玉珠宝、丝织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我国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吕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