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等级制

(fengjian dengjizhi)封建主阶级内部按经济、政治地位划分为不同等级或社会集团的制度,目的是协调封建主阶级的内部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 故称封建等级制。在西欧各国,封建等级制是以土地的层层封授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国王把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又叫边疆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 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给最低的封建主——骑士。每个等级的成员是其下一级的封主(领主),下级成员是上一级的封臣(陪臣、附庸)。实际上,一个封主可以有许多封臣,一个封臣也可以有几个封主。如 12 世纪法国的香槟伯爵,最初只是法王的封臣,后来竟成理姆斯大主教、朗格里主教、勃艮第公爵等 9 个领主的封臣。13 世纪的英王“无地王”约翰,由于袭任安茹伯爵而同时是法王的封臣,使英、法两国关系复杂化。有时候,封臣只承认直接受封的封主是自己的封主,对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天主教会也按照封建等级制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即教阶制。东正教除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外,其教阶制与天主教类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级制之外。城市市民称第三等级, 位列僧侣和贵族之下,也处于政治上无权的状态。建立封主和封臣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分封礼(又称“臣服礼”、“敕封式”)。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宣誓竭尽一切效忠封主。封主赐给封臣一小撮泥土、树枝或茅草,象征封给土地。教会里的分封式称“授职礼”(或“策封式”), 授给下级僧侣以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11—12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教皇发生争夺策封权的长期斗争,后达成协议(1122 年的沃姆斯和约), 当选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土地的权力,教会授给象征宗教的权力。封主要保护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为封主出兵打仗,一般每年不超过 40 天;封主被俘、长女出嫁、长子行骑士礼时要交纳一笔钱支援, 称献金;出席封主的法庭,帮助封主解决争讼等。

(孔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