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Wuxu bianfa)发生于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又称戊戌维新。1895 年 4 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正在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 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联络 1300 多(又说 500 多)举人签名,于 5 月 2 日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绝代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5 月 29 日和6 月 30 日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都察院仅代呈“第三书”,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康有为的上书活动引起了帝党的注意, 帝师翁同(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亲往会晤,并与之多次通信,商讨变法事宜。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软弱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来实现其政治目的,于是两派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变法运动。7 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 12 道新政诏书,请在皇族中威望很高

的恭亲王奕面陈皇帝,奕断然拒绝。从 1895 年夏至 1898 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为变法运动制造舆论,团结力量,培养人才。1895 年 8 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11 月中旬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每 10 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维新派和帝党的变法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 年 1 月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上海《强学报》也因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而停刊。但维新风气已开,难以遏抑。8 月维新人士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请梁启超任主笔。10 月严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两报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影响深远,是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1897 年至 1898 年维新人士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聚湖南长沙,开展维新运动。他们创办《湘学报》

(初名《湘学新报》)、《湘报》,宣传爱国救亡,提倡西学,倡言民权; 组织南学会,联络官绅士商,以“收群谋之益”;开办时务学堂,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培养变法中坚。在维新派的努力和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的维新运动蓬勃开展,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1895 至 1897

年,维新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 33 个、学堂 17 所、报馆 9 家、书

局 2 家,共计 51 个。到 1898 年增为 300 多个,表明维新变法运动已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维新派的变法活动,特别是舆论宣传活动,引起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憎恨和恐慌,于是双方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和“要不要改变封建教育制度”三方面展开。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以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批

判“禁锢人心”的科举制度。经过论战,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209-1.bmp}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迅即向光绪皇帝上“第五书”,痛言“瓜分豆剖”的危机局势,建议变法。书呈工部,格未上达。1898 年 1 月康有为应诏上《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请大誓群臣以定国是, 开制度局以定新制,别开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局以行新法, 各省设民政局,实行地方自治。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妥议具奏”,总理衙门却遵照慈禧太后旨意将折中建议逐条驳回。4 月,康有为怂动御史李盛铎在京发起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政治性团体保国会。此前此后有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关学会、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士大夫经常集会,议论时政,变法空气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6 月 11 日光绪帝接受变法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16 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和进呈所著书籍,阐述变法理论,规划变法步骤,提出具体变法建议。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陆续发布几十道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传播的新政诏令,并罢黜一批顽固大臣,擢拔一批维新人士。9 月 4 日诏令将阻挠新政的怀塔布、许应骙等“礼部六堂官”全部革职。次日,

擢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 4 人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宜。光绪帝的一系列变法举措受到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一时“欢声雷动”,变法运动达到高潮。同时,维新派和守旧派、帝党和后党的矛盾和斗争也迅速加剧。光绪帝罢黜“礼部六堂官”后,满族亲贵环跪于慈禧太后面前,指责光绪帝妄变祖宗之法,请太后训政。怀塔布、杨崇伊等陆续到天津和直隶总督荣禄密商废立之事。9 月 18 日杨崇伊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次日下午,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匆匆赶回皇宫,严密控制光绪帝。21 日光绪帝被迫发布诏书, 宣布即日起太后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同时,袁世凯又密报说康有为、谭嗣同等有围锢太后、诛杀荣禄的密谋。于是京中大肆搜捕维新党人。28 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推翻。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兴起,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它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年轻知识分子总结失败教训,走上革命道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房德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