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

(Beichao 439—581) 十六国时期结束后北方存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5 个王朝的总称。

公元 386 年,鲜卑拓跋部酋长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

(398)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先后灭后燕、夏、北燕、北凉,于太延五年(439)重新统一北方。这一年即北朝的开始。北魏初,拓跋部刚刚从部落联盟跨进阶级社会的门槛,在奴隶制尚未充分发展时,就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以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北魏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逐渐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方笼络汉族门阀,给予官爵,承认汉族地主荫占依附民,并把它作为国家的基层政权,这就是所谓“宗主督护制”。但是,北魏前期的民族压迫还比较严重,汉族人士经常受到猜忌,致被杀戮灭族;汉族和鲜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艰难,不断进行反抗,仅史籍所载,当时各族人民的起义有 35 次,其中以盖吴领导的起义规模最大。北魏中期,冯太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行俸禄制,整顿吏治,实施三长制、均田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将都城迁到洛阳,并采取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的措施,加速北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北魏社会经济有明显的发展,耕地增多,农具如耕犁、耙、锄、镰更齐全,耕作和施肥技术都有进步,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加。手工业生产如纺织、酿酒、压油、造纸、制瓷、冶铸都很发达,洛阳、邺和长安成为重要商业城市,南北往来、中外贸易甚为活跃。北魏末年,由六镇开始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武泰元年

(528)洛阳发生政变,秀容(今山西忻州)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带兵入京, 在洛阳附近的河阴杀死掌权的胡太后及王公大臣 2000 多人,史称“河阴之变”。是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尔朱荣死后,部将高欢倒戈,消灭尔朱氏势力,拥立孝武帝。永熙三年

(534),因高欢擅权,孝武帝被迫西走长安。同年,高欢另立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东魏、北齐政权掌握在六镇鲜卑贵族手中,排挤、打击汉族官僚, 所任将相大臣绝大多数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各族人,放任他们贪赃枉法,欺压汉族人民;经济上也首先满足他们的利益,如重颁均田制,而宣布邺城 30 里内皆为公田,赐予六镇南迁的鲜卑贵族、官僚和禁卫军将士。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相反,大刮鲜卑化之风,提倡鲜卑语与胡书,恢复鲜卑族习俗。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东魏、北齐的国力不断削弱。

尔朱荣另一部将贺拔岳率军入关,贺拔岳死后,其部下宇文泰以这支军队控制关陇地区。孝武帝至长安,被宇文泰鸩杀。次年(535),宇文泰另立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恭帝四年(557)宇文泰子宇文觉废西魏自立, 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泰是鲜卑人,而善于处理民族关系,他任用苏绰实行改革,颁行苏绰提出的《六条诏书》,即“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周书·苏绰传》),作为施政纲领,不通《六条诏书》者不得做官。又制定计帐(租赋预计数),整顿户籍,实行均田, 建立府兵制。这些改革使西魏的国力不断增强。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推行多方面的改革,他释放奴婢,放免杂户(依附民),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招募汉人充当府兵,禁断佛、道二教,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建德五年(576), 周武帝率军东进,次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死后,北周军政大权

逐步落入外戚杨坚手中,大定元年(581),杨坚逼周静帝退位,建立了隋王朝。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086-1.bmp}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087-1.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