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Lu Xun 1881—1936)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1902 年春,鲁迅留学日本,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他曾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又痛感改变国民精神比医学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留日七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独立自由、为人民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在此时期内,他曾以《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著名论文,支持孙中山等革命派对保皇派的论战。

1909 年 8 月,鲁迅离日归国后,先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开始进教育部工作。同年 5 月,随政府北迁,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内历任部员、佥事等职,主管图书馆、博书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时代潮流鼓舞下,鲁迅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1918 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 5 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此后,至 1926 年, 又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以其独具一格的文艺创作和锋利的思想评论,对一切阻碍中国进步的旧势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此期间,他还积极扶植、支持或参加发起了新潮社、语丝社、浅草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文学团体,为培养革命的文艺新战士倾注了心血。

1926 年,鲁迅积极参加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和三一八运动,

曾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是年 8 月南下福建,任厦门大学教授。不久又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7 年 4 月,上海和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大的一切职务。剧烈残酷的阶级斗争,促使他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从此他彻底抛弃了长期信奉的进化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并在阴霾满天的白色恐怖中,无所畏惧地站到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中。

1927 年 10 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在这里,他和许广平一起,开始了他后期十年最为光辉的战斗生活。

从 1927 年至 1936 年,鲁迅先后参加发起和领导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率领广大左翼作家,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文艺观点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曾被毛泽东誉为: 反“围剿”中“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在此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杂文,分别辑入《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这些杂文,以其犀利的笔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与此同时,他还领导和支

持了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了《奔流》、《萌芽》、《语丝》等文艺期刊,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自 1927 年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后,鲁迅始终同党站在一起,他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曾公开宣布:“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32 年,他秘密会见了从苏区来上海的红军将领陈赓,向他了解红军反“围剿”的战斗和苏区人民的生活。1931 年至 1934 年,他和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曾三次接待前来避难的瞿秋白,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这个著名的共产党人。1935 年,当闻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长征时,他以极其兴奋的心情, 托史沫特莱经巴黎致电中共中央,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1936 年 4 月,当他会见从陕北奉中共中央之命来上海的冯雪峰,听到他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他心悦诚服,完全拥护,明确表示“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条战线”。随后,他不仅撰文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阐述统一战线与文学运动的关系,而且身体力行,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 21 人,代表文艺界的各个方面,发表宣言,率先结束论争,实现了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 为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最终实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当鲁迅愈战愈奋时,他原有的肺病日渐严重,1936 年 10 月 19 日在上海不幸病逝。鲁迅逝世后,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发来唁电。10 月 22 日,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的“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墓迁至虹口公园,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题署墓碑。

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撰有小说集 3 部,

杂文集 17 部,散文诗 1 部,回忆散文 1 部,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共约 400 万字。他还翻译了十四个国家将近 100 位

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印成 33 部单行本,共约 250 万字。此外,

还辑录、校勘古籍 18 种,共约 100 余万字。鲁迅的上述著作,现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辑成《鲁迅全集》16 卷和《鲁迅译文集》10 卷出版发行。

(朱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