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行会

(shougongye hanghui)中世纪西欧城市里手工业者的封建性组织,最早出现于 10 世纪的意大利。11—12 世纪,法、德、英等国的城市纷纷兴起, 普遍产生行会。初期的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市场有限,再加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经常遇到封建主的抢劫、勒索和逃亡农奴的竞争,很难正常进行。为抵抗封建主的欺凌,避免行业内部和外来者的竞争,生产者便组成行会。城市的军队,除用钱购买的雇佣兵外,主要是组织在行会里的手工业者。他们以行会为单位组织军队,由会长率领,在保卫城市和保障手工业者的生活生产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行会章程对生产规模、生产时间、学徒和帮工人数、原料分配以及产品的规格、质量和价格,都有明文规定,违者罚款或严厉惩处。有的甚至规定不许设橱窗招揽顾客,不许夜间加班。行会还兴办公益事业,如救济孤寡、修建公共会所、管理街灯等。总之,行会初期在保卫城市、保卫手工业生产和促进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的积累上,起了积极的作用。行会的全权会员是本行业的作坊主,称师傅或匠师。师傅是全能的生产者,在学徒和帮工的协助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就是说,生产过程没有分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密切结合,就象蜗牛和它的甲壳紧密结合一样。学徒住在师傅家里,向师傅学习生产技术并交纳学习费用,经过一定的学徒期(1、2 年到7、8 年不等,个别有 10 年或 10 年以上的),可以升为帮工。帮工辅助师傅生产,有工资,经过一定时期并通过考核证明能独立操作,可升为师傅。在正常情况下,学徒可依次升为帮工和师傅。

14 世纪末起,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行会的积极作用渐渐消失,变成妨碍生产发展的障碍。它极力反对扩大再生产,限制技术革新和使用新设备,阻挠学徒、帮工的晋升,成为少数人把持的保守组织。学徒期限不断延长,以便尽量剥削。帮工的劳动条件恶化,工作日长达 16~18 小时, 工资越来越低。他们拿不起成本昂贵的“匠师作”,摆不起豪华的宴会,晋升十分困难,成为“永久帮工”和学徒。师傅的儿子、女婿和近亲,不经考核就很容易加入行会成为师傅。帮工、学徒实际上沦为雇佣工人,少数富裕的师傅成了资本家。帮工和学徒组织起来,要求提高工资和举行罢工,捍卫自己的利益。1470 年,斯特拉斯堡、弗赖堡等地的毛皮匠帮工,举行同盟罢工。15 世纪初,康斯坦茨和伦敦的裁缝帮工,也发生过罢工斗争。有些地方的帮工还参加城市平民的运动。

(孔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