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Bei Song) 中国古代封建皇朝。后周显德七年(960)镇州与定州报契丹与北汉入侵,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奉命抵御,军队行至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士兵哗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不久,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遂建国号宋。史称北宋。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大将石守信等人兵权,先后平定李筠、李重进等人反叛,稳定了地位。然后灭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及北汉政权,迫使割据的漳州、泉州节度使陈洪进投降,统一中国大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制定了北宋制度。官制设立基本沿袭唐代,但集权程度更高。政事堂与枢密院共掌军国大政,政事堂中书、枢密使分掌文武,号称二府,财政大权归三司统领, 号为计相,三者将宰相之权瓜分。台、省、寺、监均官无定员,无定职。皇朝派转运史至各地掌握财政。官员有职、差遣、官的区别。官是虚衔,作为叙级、定俸之用,职也是虚衔,没有实际职掌,差遣是实际负有责任的。知州、知县,乃至枢密使、三司使、转运使均属此类。这种措施使地位与职权分离,官员难以独裁形成势力。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监一般设于坑冶、牧马、产盐之地,军则设于要塞。二者常与府州同级,也有与县同级的。府多设于较大州中。路位府州之上,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使司(宪司),总称监司,分掌地方兵马、财政、刑狱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套系统强化了皇权,减少了地方专权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积弱局面。兵制重视皇帝直接掌握的禁军,还有镇戍诸州的厢军,屯防本地的乡兵、著兵。驻防军队经常调动,统兵将帅不固定,“兵无定帅,帅无常师”(《文献通考》卷 152《兵考》)是这种兵制的特点,军权直系于皇帝, 甚至作战也由皇帝预授阵图。这种弱枝强干的措施也是造成北宋积弱局面的原因。还实行养官、养兵、养士政策。又用文官任地方长官,甚至统兵。后来造成了冗兵、冗员、冗费的严重社会问题。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曾主持新政, 以图解决这些问题,史称庆历新政,但失败。神宗年间王安石也曾实行重大社会改革,也未取得成功。北宋建立之初,契丹政权就已存在,后来西北地区又出现夏政权,北宋无力消灭他们,只能与之对峙。辽、夏在宋初不断侵袭宋,掠夺疆土、人口、财富。宋与辽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宋太宗欲夺回被契丹占有的燕云地区,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进攻契丹南京, 在高梁河之战中败北。第二次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派三路大军攻契丹,宋先胜后败。史称此次事件为雍熙北伐。第三次契丹主动进攻宋,在澶州城下迫使宋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是对宋屈辱性的和约。西夏建立之初,宋欲镇压,夏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役中打败宋军,迫使宋承认夏的建立。宋与辽夏的战争暴露了宋的虚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富国强兵。金灭辽后,连续入侵北宋,宋无力抵御。靖康二年

(1127)金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和官员 3000 余人北还,北宋灭亡。北宋的社会矛盾在一些地区较突出,初年在四川地区曾发生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纲领性口号,标志农民起义发展到新阶段。北宋是中原经济发展时期,宋初注意发展农业,农业工具也有发明,农产量较高,水稻、棉花、茶的生产均较重要。手工业中印刷业有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发展均较突出。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量很大,

可与亚非诸国与地区交往,商业城市如开封、广州、泉州、杭州等均繁荣。文化发展也较突出,有苏轼等文学家,司马光等史学家,程颐,程颢等思想家,沈括、苏颂、刘益等科学家出现。有李诫《营造法式》、唐慎微主编《证类本草》、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慈《洗冤录》等科学著作。在文学上北宋奠定了词的发展基础,留下许多著名词作。宋末,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苛捐杂税繁重,民族矛盾尖锐,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一起,发展极为困难,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灭亡的。北宋疆北至今河北北部及山西雁门关, 西北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与夏相连;西在今四川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吐蕃、西夏相交,西南在今四川西南部与吐蕃、大理国交界,东达于海, 南包南海广大地区,广西与今越南接界。共传 9 帝,167 年。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113-1.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