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Dongjin 317—420) 朝代名。西晋建兴四年(316),晋愍帝被前赵所俘。次年,琅邪王、扬州都督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又次年(318), 愍帝被杀的消息传来,司马睿始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司马睿重建的晋王朝,史称东晋,都建康。其疆域大致在江淮以南,曾攻入关中,占领长安、洛阳和黄河以南地区。

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建立的,门阀王导及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 分掌文武大权。司马睿即位时,竟请王导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虽王导固辞,而民谚云“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东晋初,元帝试图加强皇权,削弱王氏势力,王敦立即从荆州兴兵,以清君侧为名,在王导和另一些士族的支援下攻入建康,逼死元帝。此后,这种主弱臣强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门阀士族居于支配地位,军政大权先后由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执掌。

{ewc MVIMAGE,MVIMAGE, !99900320_0079-1.bmp}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皇权与士族之间、南北士族之间、北方士族之间、门阀士族与低级士族之间的内争不断发生。王敦两次举兵,其后又发生苏峻、祖约之乱。苏、祖攻破建康,纵兵放火焚烧,掠抢国库中的金银钱财布帛,攻略义兴、晋陵各地,所过无不残灭。这些叛乱虽终被平定, 但严重破坏了江南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内争亦牵制了东晋的北伐。祖逖北伐因内争而功败垂成,庾亮、庚翼经营北伐遭到反对。东晋中期,桓温领军攻取巴蜀,消灭成汉。尔后他力主北伐,但朝廷多方阻挠,另派不懂军事的褚裒、殷浩北伐。及褚、殷一败涂地后,桓温才开始进行北伐。永和十年(354),温率步骑 4 万,连挫前秦,攻入关中,驻军灞上。但未能及时进击长安,致失良机,后因军粮匮乏而撤兵。十二年(356),温再次北伐,收复洛阳。太和四年(369),温第三次北伐,亲督水军由黄河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陆路晋军已逼近前燕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因水不通退兵,遭到前燕军夹击,损失 3 万余人,淮北之地亦复失去。桓温北伐受朝臣牵制, 而他也把北代作为夺权手段,故无所成。

东晋门阀士族比在西晋拥有更优厚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他们凭借门第,自可平步青云,位至公卿。当时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职基本上都由士族担任,特别是集中在王、庾、桓、谢、周、陆、顾等七大家族。他们兼并土地,封固山泽,荫占佃客,役使奴隶。国家规定一、二品官可占佃客 40

户,以下每品递减 5 户,至九品可占 5 户,而非法私占者则大大多于此数。如谢混“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宋书·谢弘微传》)。

谢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宋书·谢灵运传》)。由于朝廷征调频繁和地主豪强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终于激起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孙恩以五斗米道组织群众,于隆安三年(399),率部众从海岛(即今浙江舟山群岛)登陆,攻上虞,破会稽, 转战东南各郡县,义军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五年(401),义军从海上进军至丹徒(今江苏武进),震撼建康。后孙恩战败,投海而死,余众由卢循率领,从海道南下广州。义熙六年(410),卢循及另一首领徐道覆分兵两路北上,再次挺进至建康附近,但最终被刘裕镇压下去。

刘裕出身低级士族,是东晋精锐之师北府兵将领,曾参与镇压孙恩起义。

元兴二年(403),桓温子桓玄篡晋,建国号楚。裕联合北府中下级军官起兵, 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遂掌握东晋大权。义熙五年(409),出兵北伐南燕,次年灭南燕,收复青、兖地区。镇压卢循起义后,又西灭成都割据势力谯纵,北上攻取长安,消灭后秦,终于在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东晋至此而亡。

(陈琳国)